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中国拍卖》2008,(7):66-67
在以关东风土人情为题材的艺术家中,绘画方式独特的王功学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前辈画家的道路。在创作中,他大胆地采用了西方绘画中的写实手法,以光与影、结构与体量以及独特的色彩关系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同时他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承继下来的多变的线条、充  相似文献   

2.
林友 《品牌》2015,(1):51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将近100多年的历史里,在当时最大的通商港口城市广州出现了一批画风迥异于中国画风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同时又是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猎奇心理的需求。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外销画"。然而这段早期油画史鲜为人知,美术史上也都侧重清代宫廷洋画家的油画,近年才注意到岭南沿海有这么一段油画史。所以本文就从广东十三行外销画的起源、定义、发展状况说起,研究其外销画的绘画题材、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以林呱及其画室进行案例分析,以点带面,管窥外销画创作生产的商业模式和面貌,最后总结出十三行外销画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商业价值,以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王健 《商》2014,(35):122-122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在东方与西方、传统和现代激烈碰撞的巨大洪流中,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以振兴中华民族和挽救民族文化为己任,飘洋过海寻求真理。昊冠中是旧中国最后一批被选派去法国留学的画家,立足民族本位他学贯中西、贯通古今,呕心沥血、潜心绘画六十多年,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和创新,成功的将西方现代艺术规律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韵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东方的神韵,以水墨的方式展现西方观念。吴冠中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画家,也是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极具有争议性的画家,影响大是因为他在中西艺术融合的能动性探索上,所倡导的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的绘画语言和勇于创新的科学艺术现在中国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争议大是因为他在中西结合绘画道路的探索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绘画艺术学说,如《风筝不断线》、《内容决定形式?》、《笔墨等于零》等文章,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4.
高亢 《商》2014,(5):91-91
十八世纪末哥特式小说出现以后,哥特式的艺术手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成为了现当代英美文学中的一种创作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哥特传统就是指对社会的黑暗和暴力通过神秘和恐惧的形式来进行揭示,从道德层面对这些黑暗和暴力进行深刻的探索。哥特文学整个的发展过程都受到了英美社会、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英美文学也受到哥特文学的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哥特式传统。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的艺术功能和写实手法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西方绘画转为用新的绘画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及自身这致使绘画的风格变得复杂多样.哲学的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带动了艺术风格的转变,绘画风格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发展到21世纪,国内的美术界乃至世界艺术界都在重新观察中国艺术的发展路线或者艺术家创作的文化特征。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主要受到西方艺术各种流派的影响。刘永刚作为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也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但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他在内心或者思想上有着超越自我的局限、同时也超越文化的条件局限的话,他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去探索自己个人语言、个人风格的确立,同时更重要的是,去探索自己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内涵。所以刘永刚的这个展览是很让我们美术界熟悉他和不熟悉他的人都非常吃惊的。因为他的展览展现了一种非常有文化自主性、文化自觉的一条艺术方向。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5,(4)
水彩画自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文化背景的熏陶下,画家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思想和谐地溶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之中,产生清丽、明快、透明、潇洒等艺术效果,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与西洋的水彩画色彩技法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今天区别于西方水彩画的中国水彩画。将水彩画与中国传统国画相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理解水彩画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水彩画的创新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基于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文化,使这种具有强烈中国元素的绘画得到丰富和完善,并朝着民族化迈进,充分发挥中西绘画相互融合之所长,使中国绘画产生既活泼、灵透、含蓄的东方笔致而不失坚实、浑厚的力度美。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5,(3)
自从油画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对西方的油画产生影响,因此具有了"中西结合"特色的油画。它在中国具有鲜明代表性,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融入的油画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世界性的艺术,才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和淘汰。所以艺术家们开始了对油画民族化的激烈探讨和实践,开始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改造和转换,开始了探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自己的绘画风格道路。随之产生了一类油画家,他们努力发现文人画和西方油画同构的产物。本文通过对中国油画的文人画精神研究,深化对中国油画的探索,挖掘一个最有活力的艺术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9.
陈洪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晚明人物画坛变形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下,其人及作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陈洪绶一生坎坷,他既经历了个人的不幸,也目睹了国家的衰败。现实与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了他充满痛苦和压抑的精神世界与放任不羁、愤世嫉俗的性格。陈洪绶早年受到三教恩想的影响,后采这种思想成为他潜意识中的精神支柱,并且表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晚年陈洪绶画风的变异,是其遭遇痛苦磨难后精神变化所致。他的审美理念和绘画艺术在明代晚期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独特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并不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内容,而是一个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形式。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我们国家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简析《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以译写结合的方式传承中国文化,并获得了成功。他打破了传统翻译形式规则,灵活运用节译、摘译、编译等翻译变体,使译写完美地结合。通过对《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变体进行分析,说明多样的翻译形式和灵活的翻译方法使译写能够相辅相成。林语堂先生这种英文创作形式不失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魏姗姗 《商》2013,(6):220-220
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两大层次,一个是"丹青",即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盛唐之后,水墨画快速发展,并渐渐被文人所垄断,成为"文人画"。及至现代以来,水墨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独特的意象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介于西方绘画所代表的的具象(印象派)与抽象表达之间,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  相似文献   

13.
绣烟 《中国拍卖》2012,(10):26-33
抽象艺术在中国兴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抽象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托西方现代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参照,随着经济环境与文化语境的不断变化.如今的中国抽象艺术早已摆脱了刚开始的参照物。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转换形成了新面貌与新风格.最重要的是这种新抽象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表达方式,让中国绘画进入国际语境。  相似文献   

14.
刘扬 《品牌》2014,(8):187-187
中国当代舞蹈包括多种多样的对传统舞蹈和西方舞蹈形式进行创新的舞蹈表演。当代舞蹈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同时也融合了西方的表演艺术,具备鲜明的艺术形象。当代舞蹈是中国舞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充分展现出中国的民族文化和国外的先进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当代舞蹈发展现状出发进行分析,通过对其特点和未来趋势的讨论,加深了对于当代舞蹈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产品设计,应该是体现艺术与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把中国的传统艺术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中去,同时,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陶瓷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中陶瓷雕塑作为陶瓷艺术的一大分类,对于整个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每个不同时期陶瓷雕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偏好。因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种类繁多,陶艺师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借鉴了很多其它的传统艺术特色。比如将传统绘画融入到陶瓷雕塑创作中,其中传统水墨画中的写意手法就为陶...  相似文献   

17.
崔晓波 《商》2014,(34):118-118
国画即为丹青,是我国传统主要绘画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于西方绘画对于色彩与光的依赖。国画不重其表,力求通过简单线条突出“神”的表达。本文从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国画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帮助提高社会对国画的关注,促进国画文化的更好传承。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整个社会结构面临全面解组,整个文化价值面临彻底消失的威胁。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扩张,促使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新闻业应运而生。《申报》自创办开始,就显得别具一格,以其独创的报纸版块结构和重大新闻形式而区别于他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承载了太多的"第一"。它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涂抹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挥了很大一部分的良性的社会功能,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向中国介绍西方的过程中,给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中国逐步演变,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之间,韩国艺术家全英利重叠了东方与西方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再造两者的和谐关系的同时,语言自身也被解构,以达到艺术形式的平衡.事实上,全英利曾研究了极少主义艺术,她精细地解读,不是简单地挪用形式,而是对观念进行了再诠释和再创作.全英利一直改变着技巧,而“方包”始终是其创作的核心观念.艺术家利用了日常生活游戏,有意回避了约定俗成的规则,主观性地铸造了抽象与具象、整体与局部之间的重叠,营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如此看来,她的观念既反映了艺术个性,也表明了政治态度.她的这种跨文化实践,不仅在知识经验中反思和解放自我,而且还从外部世界寻求答案,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现、扩展、延伸和渗透,并主观地修改、塑造、试验和延伸艺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拍卖》2014,(4):4-7
黄致阳作品展《工·课》,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鼎力策划,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度举办的台湾艺术家个人大展。艺术家黄致阳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台北,九十年代旅居纽约,二零零六年移居北京。作为台湾艺坛最为活跃的艺术家.黄致阳始终在其创作生涯里以水墨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诸多艺术媒介来表达其对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的文化思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