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扫描     
《中国经贸》2014,(18):7-9
韩联社日前电,韩国造船业订单7月超越中国,在今年2月之后,韩首次回到单月世界订单首位,韩业界为此感到欣慰。据国际造船、海运情况分析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韩国造船订单为33艘,139.9万CGT;中国为57艘,122.3万CGT。7月,韩三大造船厂在油轮、天然气运输船、破冰液化天然气船等领域订单丰厚。  相似文献   

2.
《港口经济》2011,(12):57-57
2011年10月26~28日,第20届日、欧、中、韩、美(JECKU)造船峰会在韩国济州举行。会议发表的主席声明指出,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加上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带来的新挑战,世界造船业未来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各国应致力实现世界造船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柱石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3.
船舶制造业作为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由于产能低下、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始终难以赶超日、韩等造船业强国。在此背景下,加强我国造船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提升船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首要任务。文章通过当前主流的AHP分析法,从六大因素出发,详细论证了这六类因素对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对比分析中日韩三国造船企业各自的优劣势,给出提升我国造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打造世界一流造船工业基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城 《浦东开发》2003,(3):10-13
21世纪是海洋经济蓬勃兴起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造船中心东移,上海造船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造船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尤为令人注目的是,浦东聚集着中国五大造船企业中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和上海造船厂三个造船企业,这意味着浦东造船企业在上海打造世界一流造船工业基地的大变局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泰国《亚洲时报》3月29日】中国将要追寻亚洲韩日两国的发展轨迹,成为国际造船业巨头,跃升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6.
根据克拉克松公司的统计,尽管中国造船产量还不到日本的一半,但中国造船企业2006年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订单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已开始与日本展开竞争全球第二造船大国的拉锯战".但据我们的分析,中国造船业与日本造船业实力还相差甚远,尚不能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19日,湖南省会同县连山乡建设村农民张增润刚从缅甸下车回家,就被村民们围了起来,他高兴地向大家谈起自己在国外造船业的情况,像张增润这样的农民出国造船,连山乡就有480多位农民到怀化市公安局、云南边境旅行社办理出国护照造船淘沙,解决了建筑用沙的困难;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他们带着技术到国内外客商所在地共同投资造船,进行民间交易,利润分成,业务越做越大,连山乡农民出国造船已经享誉海内外。连山造船业的发展始于1988年。乡农机厂员工杨中南、杨健、张先河、毛光礼四人,得知县农机局来了一位《南京农…  相似文献   

8.
王楚 《沪港经济》2008,(11):54-55
今年,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9845万载重吨,占到世界船舶市场总额的42%,而去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1893万载重吨,占到世界船舶市场总额的23%。目前,中国造船业手持订单1.5889亿载重吨,占到世界市场份额33%。有关专家估计,到2015年,中国造船总量将达到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一跃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招标》2014,(38):44-45
经历数个月的等待后,“造船业白名单”终于出炉。9月3日傍晚,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对首批入围《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简称《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公示,共有51家企业入围。包括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远、中外运等几大国资集团旗下船厂,熔盛重工、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太平洋、舜天造船、金海重工等一批知名民营船企也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0.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联合正式对外发布《船舶工业中仨期发展规划(2006-2015)》。《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重点规划建设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同时防止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近年来,国内造船业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国内造船投资热方兴未艾,对此,主管部门正提高准入门槛,加大行业整合力度。  相似文献   

11.
韩国造船巨头转战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船和海运权威分析机构英国Clarkson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已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强国,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5%。国际造船业的前7名全部由韩国公司包揽。然而,这些世界造船巨头近年来却频频投资中国,大有把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之势。  相似文献   

12.
造船需要大量资金,这不仅表现在新造船融资方面,还表现在新船厂的建设、旧船厂的改扩建以及配套工厂的兴建等方面.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造船完工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各种资本亦在不断涌入.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船业已进入广受资本热追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殷浩 《宁波经济》2009,(5):55-56
就在世界造船业因国际金融危机陷入低迷之时,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却逆风扬帆。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在承接新船订单指标上跻身世界造船企业30强和全国10强行列,其中在手订单中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占总量的35%。  相似文献   

14.
温台地区造船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大型骨干造船企业群的造船方向转向大型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地方性造船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小型油船、货轮等的空间,其中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尤为明显。以浙江为例,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省造船达150万吨,其中5000吨以上的船舶有120艘,主要集中在温州、台州地区。  相似文献   

15.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3月8日]中国新造船舶订货量在2004年超过全世界订货量的10%,令日本、韩国产生危机感。面对中国造船业“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追赶上来的事实,有人预测,“10年后中国在这一领域将赶上韩国”。2015年日本、韩国和中国在造船方面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吗?  相似文献   

16.
从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造船业就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开放心态走向世界的雄略大志。而在现代造船业,大船集团从任何意义上讲,都称得上是共和国的扛鼎之作。这个几乎与这座城市同生的造船企业,在113年的发展史上,留下过许多佐证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光荣。新中国成立后,大船创造了60多个中国第一,每一个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写真。目前,它是中国承接海工产品最多、设计水平最高的船厂。早在2006年,就跻身世界造船十强;三年后,更荣获亚洲最佳船厂奖;而今,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大船,以造船产量达到75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23.7亿元,出口创汇24.3亿美元的实力,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地鸣笛再远航,追赶世界顶级造船企业。  相似文献   

17.
造船业危局     
资金链绷紧、订单锐减、交船难、集中度低,这些因素裹挟而成的超强台风正沉重地抽打着中国造船业。悲观的预测是,台风过后的中国船企将从高峰时期的3400多家,锐减到只剩下不足零头的300来家。乐观的看法是,目前船业的困境是周期性的,历史上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机都重创造船业,但每一次复苏,也离不开造船业的复苏,如今的危局正酝酿着机遇。"温州船王"抛锚去年8月18日,有"温州船王"之称的温州乐清东方造船集团(下称东方造船)在伦敦证交所AIM市场挂牌交易。风光不足一年,  相似文献   

18.
<正>造船业是一项兼具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特性的产业,无论是从造船技术、资金还是船用器材方面看,这个行业都可被看作是高科技重工业。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的报导,台湾仅次于意大利、荷兰、土耳其、美国、英国,成为全球第六大游艇生产地。由于台湾造船业品质优良、定制化能力强,价格也较日、韩、欧等国家和地区更具优势,因此广受海外客户好评,其中尤以游艇闻名国际,位于台湾南部的嘉鸿游艇集团就享有"亚洲游艇王"的美名。  相似文献   

19.
钟晓 《港口经济》2009,(6):58-59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加深,银行信贷紧缩,国际贸易形势发生逆转,全球股市下挫,经济遭遇重创。与此同时,航运市场也陷入低谷,反映航运市场景气度的BDI指数,从2008年5月20日的11793点,下跌到2008年12月5日的663点,跌幅达90%以上。航运货量锐减、运价下跌,使得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行业连带受累。笔者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之下,我国造船业应以企业兼并为突破口,提高企业乃至产业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谋求造船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造船业危局     
资金链绷紧、订单锐减、交船难、集中度低,这些因素裹挟而成的超强台风正沉重地抽打着中国造船业。悲观的预测是,台风过后的中国船企将从高峰时期的3400多家,锐减到只剩下不足零头的300来家。乐观的看法是,目前船业的困境是周期性的,历史上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机都重创造船业,但每一次复苏,也离不开造船业的复苏,如今的危局正酝酿着机遇。"温州船王"抛锚去年8月18日,有"温州船王"之称的温州乐清东方造船集团(下称东方造船)在伦敦证交所AIM市场挂牌交易。风光不足一年,而今这家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