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家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庭伦理文化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家庭具有良好的家庭伦理文化氛围,不但关系到个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平稳定。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教育格外重视。家庭作为教育的起点、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伦理文化渗透在其中的各个方面,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华 《开发研究》2008,(1):95-99
南方村落多为单姓聚族而居,以血缘为联结纽带,构成"血缘共同体";北方村落则是多姓杂居,家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村落内部最重要的关系形态,是村落共同体的联结方式,以此为纽带形成的是"关系共同体",族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决定村落的生活和治理的不同面貌.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因其内部的结合方式和纽带的差异,使得共同体内部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地方性共识、规范和伦理取向也大相径庭,相异成趣,进而在村落治理层面形成不同的政治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需要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是有机体为了自我保存更新而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精神需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文明的发展告诉我们:个人或群体对精神需要的水平,往往是衡量个人或群体文明的重要尺度。需要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和驱动力。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根据,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主体观"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主体紧密联系的"主体观"至今未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并确立下来,更难于在实践中发挥其现实的作用.从"主体现"的内在要求来看,其确立必须具备个体基础和社会基础,也有诸多的途径;同时在其形成中必须注意和把握以下几个关系即"唤醒、解放、巩固、支持"与"克服盲目性"、"要有紧迫感"与"注意渐进式"、"个体自身的努力"与"社会大环境的营造"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其巩固、提高及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过程,分析了"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规定性,即"现实的个人"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劳动的、实践的人。最后简要说明了"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意义,指出,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才得以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面对拆迁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和谐拆迁"的理念,从人与个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角度上来调和些矛盾,变"冲突"为"和谐",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从而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苏  郭雁南 《黑河学刊》2008,(4):122-124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此时的家庭伦理关系反映出“民主平等化、轴心由纵向的亲子关系转为横向的夫妻关系、重心由长辈移向晚辈”等特点。转型期家庭伦理关系的矛盾为:过分强调个人本位,淡漠家庭责任,婚姻自由与家庭稳定的矛盾,代际关系危机等。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人们对家庭下过许多各不相同的定义,家庭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变化。在中国权威的《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家庭的定义基本相同,即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在韦伯斯特大字典中,家庭被定义为“由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组成”,确是够形象了;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伟志却简明地指出,血缘(姻缘) 经济=家庭,他认为,从现代家庭形态来看,血缘(姻缘)关系与经济关系构成了家庭  相似文献   

9.
颜廷真  廖丹 《中国西部》2012,(2):23-35,20,22
对于国家,国脉和城脉至关重大,对于家庭,血脉和亲情水乳交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一个家族的血脉往往和地理的风水龙脉连接在一起,可以说,任何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有着风水龙脉的印记,这是中国人内心不可磨灭的秘密。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是文化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人在这一系统中是主体,人的生存状态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质性内容。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因发展节奏和速度的不同步,长株潭文化生态与人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即长株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两型社会"的构建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建设,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人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矛盾终将消解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何涛  刘翔 《理论观察》2014,(12):23-25
公民社会包含多重涵义,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所蕴含的精神。社会现代化包括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等多个层面,而人的现代化是其最终归宿和目的,人的现代化包含价值和实践两个维度,公民社会本身的结构及其所蕴含的平等、民主、自由、仁爱、责任、宽容、竞争等精神与人的现代化理念相辅相成,公民社会的建构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促成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其时代价值表现在:一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走向;二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回应了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三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四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背景下,重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居民异质性的社会需求和民间慈善资源的自愿供给为社会组织的存在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受到政府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法规的影响。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关系模式正在形成。不过,为了构建一种强政府和强社会有机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政府需要加快制度变革的速度,扩展社会组织的行动权利和发展空间,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恕之道"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无论是对人体道德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0、2012和2015年的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探讨了个体受教育年限对创业选择的影响,并引入性别、家庭背景两个调节变量分析其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由于模型存在内生性,选取个体英语水平作为工具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学历对创业倾向有抑制效果,即受教育年限越长,其创业倾向越低;男性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对其创业行为的抑制效果相较于女性明显减弱;所处家庭背景较好的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对其创业行为的抑制效果明显增强。文章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相关创业鼓励政策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俗语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文明,她用温情和感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近日,青岛这座美丽的文明之城又迎来了“道德大讲堂”的开讲.一花引来万花开,短短几天的时间,“道德大讲堂”吸引了许多市民走进讲堂.带动起新一轮的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17.
秦剑军 《特区经济》2007,1(3):225-226
我国社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的脱节,使城镇“4050”人员承受了制度变迁的主要代价,其生活陷于困窘状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4050”人员的生存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是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社会中的一个"微生态系统",社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改变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的学科和专业方法,既能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也能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日益淡化的状态,表现为注重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权利的享受,轻义务的履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高校的两课教学应该从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学习,注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从社会实践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基于 2011-2012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将家庭养老分为经 济供养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居住方式四个方面,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对城镇居民家庭养老影 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对女性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挤出了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慰藉状况, 并与其居住方式依然属于负向的关系;对男性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会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 照料有替代效应,而对精神慰藉与居住方式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通过解释机制发现,原因在于 老年家庭决策权力在其中起到了调节效应。研究结论认为在完善社会养老的同时,应在老龄政策 中引入性别差异因素,针对不同性别的城镇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化的养老政策措施,协调社会养 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注重老年赋权的调节效应,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