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中,政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或半程的管理,严格控制项目的费用、质量、进度、安全与环境目标,并对代建人的项目管理效果进行监管。多职能监管主体成分的复杂性经常造成监管的无序性,同时监管主体和代建人所处的监管环境也时刻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政府构建一种能够协调各代建项目参与者的组织机制。本文将多智能体系统的概念引入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从监管组织的角度构建了多智能体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以便于代建项目的各参与方实现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为解决不同职能组织间的协同监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让人们对代建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代建管理的主要特点,能够有效的识别代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以代建管理的顺利进行.下文将进行详细论述,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代建制是我国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代建制含有代建和制度两重含义:代建是指投资人将建设项目委托给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代为建设直至交付使用,即建设项目总承包;制是制度,规定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中采用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委托代建源于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项目总承包,在我国的代建制中还包括了制度的内涵,是结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政府管理创新。一、实施代建制的意义保证建设项目的投资目标、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改革政府投资项目的职能、落实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这些是我国投资体制改革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4.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需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如何构建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当前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方法,对避免出现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在推进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模式过程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代建企业评价选择标准.文章综合分析了多个省市代建制管理制度与实践,提出了代建企业选择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排序,指出了应该优先考核的评价指标,以便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快速做出代建公司选择决策.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分散,采取由使用单位自建、自管、自用的建设模式,导致的最大问题是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投资、工期和质量等难以有效控制。针对这一状况,近几年来,一些省、市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本文在界定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代建制下非经营性项目的实施程序,并对代建项目的实施和政府投资监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实际,构建基于项目过程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提供方法、途径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娄永利  娄永胜 《城市建设》2010,(2):214-214,217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需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如何构建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当前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方法,对避免出现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林 《经济研究导刊》2009,(21):177-179
代建制是中国在市场经济下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优化管理的意向重要举措和崭新的尝试。它有效避免了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下投、建、管、用不分的种种弊端,杜绝了以往非经营性建设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的“三超“现象。在界定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和代建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代建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代建单位的情况,指出对代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并提出对代建单位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项目成功促成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代建项目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构建针对这些因素的成功促成路径,将为代建制的制度完善提供更有操作性的依据.文中在对代建项目治理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归纳出关键成功因素和成功标准,据此分别从项目管理及项目治理的角度探讨成功促成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管理以及项目治理对代建项目成功的促进作用处于不同层次,并互为补充,后者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机制,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将代建项目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配置要求体现在项目成功促成路径上.这说明,基于项目治理的成功促成路径能够实现代建项目的长期成功.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会计监管面临的挑战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放会计市场必将对会计监管带来强大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传统的会计监管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面对加入WTO和会计市场全球化的形势,要提高我国会计监管效率,就必须进行监管创新。构建网络型的会计监管体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晋颖 《经济与管理》2008,22(8):60-63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虽较大,但综合发展水平或发达程度却不高。针对银行业监管存在监管工作“一刀切”、不同所有制形式银行使用同一监管政策、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监管法规建设滞后、监管政策协调搭配不当等问题,应尽快实现监管重心的转移,实行分类指导的监管政策,把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的核心内容,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制度的创新,建立一支精干的监管队伍。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产业收入监管激励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网络产业,各国都对其收入实施严格的监管。而如何采取具有激励作用的收入监管,历来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该方面进行的综述性研究表明,在不对称信息存在的情况下,采取基于成本的收入监管机制,监管机构不得不对低效率企业的产出进行扭曲,同时高效率企业获得信息租金;而采取基于价格的收入监管机制,在考虑了企业的努力程度时,低效率企业的努力程度将受到向下的扭曲,同时高效率企业获得信息租金。分析还表明,在基于价格的收入监管机制下,价格机制的选取和激励问题可以分开考虑。  相似文献   

14.
张辑 《经济问题》2012,(1):100-104
金融监管的效果可由金融产品向量和金融监管向量的点积的期望值来表示,由此构建一个解释金融监管漏洞产生机制的模型。模型的分析表明,不仅有关金融产品的监管力度和范畴不够完善、金融混业经营的分业监管会产生监管漏洞,而且基于金融产品新特性的金融创新以及在监管力度不一的分层监管架构下有监管来源级别的选择权时,也必然会产生监管漏洞。具体应用于我国的金融监管现状,漏洞的产生则主要基于监管方法的局限性和监管力度的不足,而非机制设计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李丹 《经济问题》2007,(9):35-37
从组织监控、预算监控、审计监控、投资监控、制度监控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强化国资委对国有资产授权营运机构的监控,其中重点分析了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织监控和预算监控.  相似文献   

16.
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社保基金监管体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局部地区违规操作、管理体制不顺畅和相关法制、监管建设滞后等问题.从世界范围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实践看,依托完备法律法规体制实施社保基金监管,确立社保基金监管部门、监管结构,赋予执法权威,社保基金监管向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成为社保基金监管的共同点.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我国应提高立法层次、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强化监管力量,适当集中,构建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结构;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阶段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显然已经缺乏发展的基础,从前瞻的角度看,分业监管模式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有序发展的监管功能面临弱化的处境。对当前的中国,选择适当的金融监管模式,对金融有效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变化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已成为新世纪全球金融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事实上也在实行混业经营,加上入世后对外资银行监管的需要,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面临很大挑战。本文在分析世界金融监管体制的新变化和我国分业监管体制的不适应性表现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加快向统一监管体制推进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各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可以发现,监管的严格程度大相径庭,但从根本上是保护竞争与限制竞争的原则差异。通过对各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发现严格的准入监管与银行发展、产业效率负相关,但与银行危机正相关。文章回顾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后,认为放松准入监管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并就提高放松准入监管绩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成  张炜  匡桦 《财经研究》2011,(2):27-37
文章通过对金融监管者之间的博弈行为研究发现,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成本是导致监管制度漏洞的重要因素。以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博弈为基础的监管者与金融机构的博弈结果显示,监管者可以通过对监管成本和处罚力度的动态调整实现监管博弈均衡。监管制度的均衡分析与微观形成机理结论的契合表明,降低监管成本比单纯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处罚力度更有利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与化解。通过对美国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金融监管实践分析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透视,模型结论得到了有效的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