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以目前湖南省各地区农民信息需求为例分析了"两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信息获取存在的问题,对"两型"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生态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青岛市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况,指出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民务农积极性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生态旅游管理混乱等为制约青岛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确定"四位一体"模式、观光农业模式、绿色渔业模式、农业生态园区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等为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及重点领域,并对今后青岛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中印两国几乎同时提出了农村发展的新战略,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印度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根据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经典理论模型的分析,我国的关键问题在于现有农业经营模式下存在工业化与粮食安全的两难,而印度的关键问题在于现代部门中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大量农业人口缺乏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基本素质.因而我国的农村农业问题在于农业经营模式本身而印度的问题却并不在于农业的经营模式.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前景明显好于印度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4.
丁一 《农村经济》2007,(11):31-34
农民专业协会已有100多年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模式、规则和运行机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产生较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自发兴起的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它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制度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其他民间组织一样,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也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本文作者在深入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民间组织的作用和成效,分析了民间组织当前面临的局限性及原因,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民间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和归纳,作者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主要推广模式分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并分别对模式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河北循环型国民经济体系中,循环农业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河北省山区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山区是河北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型农业循环模式体系主要从两大层面构建,一是现有山区生态链的维护,二是循环型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从生产与生活全方位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构建与推广循环型平原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专业化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与果业循环型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玉球 《山西农经》2020,(1):63-63,6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各项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农业生产水平与农村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成为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减少浪费,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作为"全国汽配之乡"的江苏省丹阳市新桥镇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时趁势,有效解决了"建什么"和"怎样建"的问题.做到了宏观有目标、实施有步骤,处处有典型、村村有亮点,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目前新桥镇"三个一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省建设厅的高度评价,并被命名为"新桥模式"在全省推广.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自然风光与旅游业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农村利用绿色天然资源和广阔的游览空间供游客前来休闲体验,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目前人们比较热衷的新型农业经济开发模式。本文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传统农业生产转型这些方面研究分析了目前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状况,并且研究了存在于农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二者有机融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低碳型农村是低碳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要求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农村工业化进程中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高碳”行为,认为走低碳型新农村建设道路、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刻不容缓,指出可以从加大宣传、完善环保法制、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等路径去推动低碳型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经济建设逐渐向着数字经济的方向发展,物联网、电商等逐渐成为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如何在现有的农村发展条件下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与建设的关键。从数字经济发展角度入手,针对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问题进行分析,对"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是"生产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园的产业带动机制,并提出了时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园产业带动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统一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青岛地区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8个。青岛市休闲农业分布整体上呈扇形放射性分布,形成五大扇形分布区,体现出近郊集中及远郊分散的分布特点。文章对青岛市休闲农业布局和模式选择的方法和重点进行了研究,青岛地区已经形成多种成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农家乐"模式、农业科技观光园模式、渔业休闲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对青岛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定位及策略,提出发挥乡土文化,提高体验效果、加强区域规划,提高运营水平、实现休闲农业的融合化及国际化等发展建议,以期为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法律体系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保障。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政策,忽视法律,这也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开展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受到严重影响,进而让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工作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为了有效解决我国新农村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和农业规模化发展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农业法律保障。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历程,然后探讨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弊端,最后给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保障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6.
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鹤集团)是从事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同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又介入了新农村建设领域,形成了全产业链经营与支持新农村建设两轮联动的发展态势。应当说,这是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通过对该集团的调查,形成了几点思考。一、中鹤集团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及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一)基本情况。中鹤集团位于河南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为例,论述了"四位一体"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思路,介绍了"四位一体"试点项目的实施机制及其效益情况,提出了大循环由政府推动、小循环由农户实践及"四位一体"模式可作为河北省解决农村经济、资源、社会、环境等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从沼气利用的社会化、市场化以及沼气利用规模化、沼气发电和能源农业等方面探讨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途径、贡献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现状,针对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具有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基础,在该区域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亦是落实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在农业领域的体现。文章以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为实证案例分析,探索东部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约束及模式等问题,提出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组织领导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农村建设中,人才是发展的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为当前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然而从目前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林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有所削弱,学科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的脱节,教学内容陈旧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并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