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乾隆通宝中的异体钱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所铸制钱,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双局开铸;多用黄铜、青铜浇铸.面文为"乾隆通宝"楷书,直读;背文沿雍正年间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钱体大小厚薄不一,文字笔画位置多变,一般直径2.2-2.5厘米,重约2.4-4.8克.少数钱背可见星号或汉字;在乾隆通宝中,"隆"字异书钱为其他钱币少见.笔者收藏的乾隆通宝实物中,就有隆字的异体字五种之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最早铸行铅质钱币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当属公元909-92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据《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所铸铅钱有大铅钱,钱文为"开元通宝"(图1),背穿上闽下月(图2);小平铅钱背有"闽"、"殷"、"福"等字.但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唐武宗(公元841年)时期的窖藏钱币中就发现有少量的铅质开元通宝,[1]同在五代十国,刘隐割据广州一方,公元910年为后梁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其弟刘龑(yan)继职.公元917年,龑(yan)称帝于番禺(今广州),改元乾亨,国号大汉,史称南汉.《十国纪年·汉史》载:"龑(yan)以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公元918年即开铸"乾亨重宝"光背铅钱(图3),据《广西历史货币》所载,在广西南宁、玉林等地曾多次出土过背"邕"、背"邑"的"乾亨重宝"铅钱.南汉政权还曾在桂州(今桂林)铸行铅质"开元通宝"五五钱.  相似文献   

3.
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载: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昔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是钱(图1),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青阳县的青通河,以常出古钱而声名远播,以唐代的开元通宝钱的数量最大,而五代十国时南唐铸的小样大唐,唐国通宝,及与其钱型相仿的小开元钱也发现不少。几年来,我和本县泉友一样也收集了一些小样开元钱。究其何时所铸,我以钱的字体风格来判断,根据南唐小样大唐、唐国通宝钱的“宝”字的宝盖头歪斜,而与唐开元钱“宝”字的宝盖头正书正好区分开来,我想这种分析应当会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倘若仅以小样来笼统地划为唐或南唐时所铸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成泰通宝""十文"铜钱,是越南阮朝后期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年间(公元1900-1906年)所铸.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元年(公元1890年)就开始铸造"成泰通宝"小平钱,大版别有光背和背文"十文"两种.这种小平钱的钱体一般都比较小,重量也轻,其钱文书法则继承了"嗣德通宝"和"同庆通宝"小平钱的遗风.到成泰后期,我国香港开始铸造"当十"铜元,清政府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省首次铸造了"十文"铜元.所以越南成泰通宝"十文"钱,就是在香港铸造"当十文"和清政府铸造"十文"铜元的影响下而按"同庆通宝""当十文"铜钱大样而铸造的.成泰通宝"十文"钱,一般都比香港所铸"当十文"和清政府所铸"十文"铜元要小要轻,与"同庆通宝""当十"钱的钱径和重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古钱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钱,其外缘突出一窄圈,有人称为滚边钱,也有的泉友称其为额轮钱。这类钱制作都精美规整,钱体从侧面看特别厚重(图1)。笔者所见最早的滚边钱为古泉园地网贴出的北宋的崇宁重宝大钱,还有辽代的天庆元宝小平钱。但所见多为清钱,上自顺治通宝,每朝都能找到滚边钱,最晚的是光绪通宝机制币,差不多每个钱局的都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初,笔者在乡下一老翁处集得一枚崇祯通宝背"寿"折十钱.此钱铜质细腻,铜色金黄.钱文端庄规整,钱背铸一草体"寿"字,书法自然洒脱.经测量,此钱外径4.8厘米,穿径1.1厘米,厚0.16厘米,重13克(见图).遗憾的是钱身因磨损过薄而裂成两半,但此钱仍是一枚难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来收集到一批广西铸光背洪武通宝小平钱,现将其中一部分版式介绍于后. 一、广西铸光背洪武通宝小平钱的版式 1、爪贝宝:直径2.48cm,穿宽0.65cm,厚0.11cm,重3.95克.  相似文献   

10.
民国重宝当十钱最早披露于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据《上海钱币通讯》第40期徐渊、徐晓岳的《“民国重宝”背直读“当十”钱》文章介绍,现存世多见的民国通宝当十和民国通宝背东川小钱都是民国初年时云南东川矿业公司所铸,系就地取滇铜提炼浇铸而成,作为该公司发放工资之用。从现今实物出土来看,民国重宝当十钱多发现于云南地区,其他地方基本未见,由此可证民国重宝钱是在云南一带铸造流通使用。结合另两种同铸于云南一带民国通宝钱的特征和铸地、铸期来分析考证,笔者以为民国重宝钱也是云南东川矿业公司的铸币。其铸期应非常短暂,故存世十分…  相似文献   

11.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北宋哲宗元年间铸过小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春拍:民国18年孙中山像背嘉禾壹元银币金质呈样币616万元;金代天眷通宝二真书钱134.4万元;黎元洪像开国纪念七钱二分银币铸样币179.2万元;宣统辛亥陕西官银钱号拾两(纸钞)69.44万元。2007年秋拍:战国齐"节墨之法化·安邦"五字刀10.98万元,西夏"元德通宝"旋读大样珍  相似文献   

13.
“崇祯通宝”是明末货币,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除有光背小平者外,其背铸有星月纹及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等各种背文,各目繁多,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所铸货币的形制为明代制钱最杂,品种在末代钱中算是最多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目前还无详实资料证明乾隆年间广西宝桂局是否存在有部颁样钱.在华光普著的《中国古钱目录》下卷1173页列有一品宝桂局"乾隆通宝"注明样钱.但到底是颁样或呈样,交待得不清楚.但这种版别的流通钱可以很容易找到.  相似文献   

15.
早年在南宁市钱币市场上购得一枚背"花廓"洪武通宝小平钱(图一),该钱,面"洪武通宝"直读;背为"花廓",钱直径为23.1毫米,穿8.5毫米,厚度为1毫米,重2.7克.钱通体褐色浅锈包浆,有少许绿锈.以前对该币一直不在意,当"花穿"钱对待,近期同古泉同好交流时,大家认为同"花穿"钱不一样,应为"花廓"钱,以前尚未见过此类,背"花廓"钱,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6.
一、开禧通宝背“利”折十大铜钱1997年春,雅安市草坝镇摆摊收购瓷器、木器、杂件的古董小贩白某,从一农妇手中收得宋铁钱数枚。其中有开禧通宝背“利”折十大铜钱一枚,由于白某对古钱币知识不甚了解,就低价让给我市一位古钱爱好者竹某,竹某开初不知该钱的珍贵,约我到他家鉴赏,  相似文献   

17.
“太平通宝”钱铸造于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钱文书体真书兼八分体,背无文字或有星月纹,以铜质小平钱为主,至今小平铜钱存世仍多。另铸有铁钱,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几种,主要铸造行用于四川、湖广等地。当时福建建州也曾短暂铸造过“太平通宝”背巨星纹折十型大铁钱。  相似文献   

18.
鹤翔 《甘肃金融》2001,(6):64-64
熙宁元宝小平铜钱铸于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钱文篆、楷、隶三种,篆楷、篆隶组成对钱,版式较多.有背四出版,较少见,背有"衡"字者,尤为稀见,极其珍贵,为当时衡阳钱监所铸,历来认为是熙宁元宝小平钱中仅见的纪地钱.  相似文献   

19.
1646年10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立了永历王朝.翌年改元永历,铸行永历通宝钱.永历帝在位16年,加上拥护明王朝有组织领导的抗清力量至少持续18年.所以永历钱至今存世尚多,品种版式也很繁杂.其中有一种钱背分别铸有: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等12字的小平钱.对这12字的排列含义,从清代至现代的诸多钱币学家各有不同的诠释.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安定国家"说,二是"定国辅明"说.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猜想.对此,我想根据史籍资料以及钱币实物出土情况,结合永历帝的行踪情势,作些分析并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董鹏冈 《西安金融》2003,(11):61-62
近来,整理所藏,发现几枚唐开元通宝钱较为特别,现介绍给大家以便共同鉴赏研究。图1,开元通宝,中开门,扁口井,短一元,通字末笔略上钩;熟坑,红古铜色包桨,径2.5,穿径0.7,厚0.1cm,重3.5g;面文开宝间,靠穿左上角有一小星,背左下外廓内侧一竖月纹。此钱精整可爱,令人爱不释手,属唐初武德开元。捡选自神木县城一铜匠旧藏的5公斤左右唐宋古钱中。图2,开元通宝,小开门,方口井,通字三点顿连,通字末笔的钩向内收,元字第二笔左挑而收笔下顿。熟坑,钱色灰白闪黄,径2.4cm,穿径0.6,厚0.1cm,重3.25g,属会昌开元钱,为零星集得。图3,开元通宝,型制同图2,但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