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1993-1996年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中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末中国通货紧缩产生的表层原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下降,需求的下降是由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外部因素也是通货紧缩的重要诱因,通货紧缩的持续既有通货紧缩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也有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垄断部门产品价格的上涨、亚洲经济衰退也加深了通货紧缩。实施反通货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应在政策的时效性、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力度的选择、不同种类政策性质的协调方面予以改进,同时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通货紧缩及其有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经济经纬》2002,(1):25-27
通货紧缩的概念在理论界在争议。1998年我国发生的通货紧缩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2000年我国对通货紧缩的治理颇见成效,仍应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巩固治理成果。具体做法一是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二是扩大内需,三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4.
张瑞兰 《经济师》2004,(7):248-249
文章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持续的原因 ,提出了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通货紧缩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本轮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阶段。国家为治理通缩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措施,但其效果却不尽理想。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的通货紧缩是发生在中国渐进式增量改革进程当中的增长型通货紧缩,促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体制性压抑。因此,中国经济要彻底走出低谷,光靠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着眼于政策与体制的联动。  相似文献   

6.
邓敏  尹忠明 《财经科学》2003,(3):114-117
本以通货紧缩的含义为切入点,以开放经济为研究的背景条件,在分析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及综合治理原则的基础上,推论了中国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和治理原则,作出了“中国通货紧缩是各层次国际国内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和“中国既没有能力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也不可能输入通货紧缩”的基本判断;据此判断,本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现实原因及实践中制约治理政策良性效应的因素,提出了切实解决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货紧缩的利弊分析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货紧缩是近两年讨论较多的现实问题,人们更多的是希望政府尽快地消除通货紧缩。然而,由于通货紧缩与市场经济存在某种内在的经济联系,与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治理措施应以提高经济效率和改善经济结构主主,而为应盲目地推动经济扩张。  相似文献   

8.
黄凤羽 《现代财经》2000,20(4):25-26,64
通货紧缩有四个主要特征,经济持纽增长与通货紧缩结伴而行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在治理通货紧缩的方法、货币政策的运用、信用货币流行的利弊、市场均衡的实现等方面存在分歧。但这些理论对我国当前分析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现实政策等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货紧缩是阻碍山西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与全国相比,山西的通货紧缩更加严重,预计这一状况还可能持续至2003年后半年,成为影响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这里面既有需求不足,也有供给结构失衡,还有消费心理方面的原因。目前要致力于扩大内需,应当从增加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市场热点,提高供给效率和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紧缩是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分析近年来我国价格变动的原因入手,从消费需求、投资、出口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影响价格走势的因素。对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进行了比较和界定,提出从改善供给质量、刺激消费需求、促进投资需求等几个方面来治理通货紧缩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形势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中国经济的争论、走向及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有关过热的标准判断,中国经济目前尚未“过热”,只是“预热”,2004年也不太可能过热,但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返转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治理通货膨胀将面临失业、利益分化等许多成本,因此,需要谨慎观察并考虑宏观调控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状况已较为严重,对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引发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必须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国债资金用于公共消费领域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8年开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深层矛盾影响,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情况。虽然当时中央银行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等,但是这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4.
蒲艳萍 《经济师》2003,(6):36-37
1 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 ,如何治理通货紧缩成为政府和理论界百倍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在介绍了西方“滞———缩”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政策成因。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治理和宏观政策的合理运用具有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需求不足和失业等,产业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体制改革重点及主要做法是继续深化财政、信贷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费改税的进程;重视和加强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上篇)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分析了中国转型期腐败行为的类型,程度和发展演变趋势,并运用制度分析法剖析了诱发腐败的动机结构,机会结构和软约束机构,作者认为,经过艰苦探索,党和政府已经找到了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遏止腐败的新路,即依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最后,笔者就中国下一步如何进行反腐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治理和善治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建红  陈焕玉 《经济师》2003,(11):81-81,83
自 1 997年 1 0月起中国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出现对经济、社会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施的旨在治理通货紧缩的稳健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公众的预期及他们对经济政策的消极反应。因此 ,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提高公众预期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萨缪尔逊关于通货收缩的定义,运用失业率、经济增长率、零售物价指数等进行判断,我国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已经有了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造成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双紧”政策的连锁效应,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艰难、政策性下岗、社会分配严重不公、人们的消费心理,科研效率低下,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又输入了通货紧缩的因素。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应该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法规规范及鼓励消费等措施配套实施  相似文献   

19.
陈华 《经济世界》2003,(4):44-47
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日本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向日本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将中斩 通货紧缩输出到日本,导致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投资乏力,股市暴跌物价连贯走低,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所以,日本有人认为,人民币低估了,应该升值,从而治理好中国通货紧缩,日本通货紧缩也就自然消亡了。人民币真的该升值吗?中国到底该执行怎样的汇率政策?中国该对全球通缩负责吗?日本自己得病,硬要别人吃药,这样真能治好他自己的病吗?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目标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内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治理通缩的主渠道是货币政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定义,以通货膨胀率低于1%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那么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