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文章从供应链的新视角将供应链理论与农民增收相联系,分析了现阶段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农产品产业链短、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和物流运输设备落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本文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着重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当前,农业是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村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我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既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环节,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增收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翟富根 《发展》2012,(10):114-116
当前,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其固有的局限性已经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必须根据当前农村现实情况,构建一个与我国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和新形势发展等原因,重庆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滞后于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并在改革中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劳务经济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政府在劳务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地位。政府正确引导、管理与服务是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顺利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农业对我国来说,关乎着国计民生,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增收,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时农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在新常态下要促进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新常态给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有关部门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文章主要就新常态下农业呈现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进行探讨,从而让农业在新常态下发展更好。  相似文献   

8.
《乡镇经济》2004,(2):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钢领性文件。《意见》的发表有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必将有力地推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三农”问题提高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新时期,如何真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战略决策,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关键要实现“六个转变”:一、由小农经济向农业产业化转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弱质特征和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克服,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当薄弱,农民能以增收,农民也不能依靠不完备的农村…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面临的是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心任务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这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业效益的增长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只有农业效益得到稳步提升才可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这一发展思路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农民增收尤其重要。摸清区域资源条件优势和已取得的探索性成果,对指导该区域进一步突破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舒  陈梅芬 《山东经济》2005,21(1):126-128
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创造就业的能力弱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因此不能再简单沿袭过去的方法,必须探索新的途径和新的办法。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来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张志暹  李爱萍 《发展》2005,(6):18-19
民为国之本,农为民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去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两年都以农业和农民增收为主题下发了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肃省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的农业省份,“三农”问题尤为突出,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其关键是防范农业风险,发展农村保障体系,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惟有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甘肃省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现状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9%,…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农民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着眼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中阳县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同时,做好农业内部文章,大力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进行了积极并富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农民增收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建立公共财政必将对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影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发达程度较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促进农业发展,维持农村稳定,促使农民增收。在现阶段,只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尽量满足农业、农村及农民的金融需求,保证充足的资本供应,才能逐步解决“三农”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农民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着眼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19.
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使农村的工业以及服务于农、林、牧、渔的服务业大发展,显然能优化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了产业集聚,能实现农村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后,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农民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貟小苏 《发展》2003,(10):2-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实现工业化的重点、难点在于农村工业化。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耕地资源、农业经营和劳动力状况,我国农村大部分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以农为主,与工业化有很大的差距。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在甘肃,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从业人员达到177.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