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1999年和2005年数据为基础,对常德市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以农业产值为产出因子,选择劳动力、化肥投入、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投入因子,利用EVIEW计量经济软件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比分析发现,从1999年到2005年常德市农业产值大幅增加的主导影响因素依然是耕地面积,相对1999年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而言,2005年化肥投入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增强,而劳动力则表现出剩余现象。说明今后常德市农业生产应做好耕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工作,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农业产业类型的布局。  相似文献   

2.
政府倡导的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政府倡导的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2年期间中国农业科技项目产出、农业生产投入和科技推广投入等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影响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主因子,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因子权重,并对1995—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科研成果传播和生产投入两个因子对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影响很大。建议:中国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力和科研资金的投入总量,增加科研成果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李玉明  杨慧 《生产力研究》2012,(8):47-48,53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垦区粮食的生产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文章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1995—2009年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粮食产量为因变量,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成灾面积为控制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又提出了提高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C-D生产函数的拓展形式建立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基于1990年-2006年时间序列数据及2006年县域数据对新疆农业劳动力、耕地、技术、投资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得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等传统因素;从截面数据分析得出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进步(包括化肥使用、灌溉等)、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等是影响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1949-2011年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5年趋势滑动等方法对甘肃粮食产量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甘肃63年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甘肃省未来10年(2012-2021年)的粮食产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在建国以来63年的时间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38年、23年、15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其中38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②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因子、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粮食生产成本.③粮食生产在2012-2021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粮食产量与粮食安全历来都是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1990-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中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最后,利用模型预测了2012年和2013年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中国1978-2004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并考虑农业改革的政策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土地和化肥使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化肥施用以达极限的背景下,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3~2012年粮食生产投入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自向量回归(VAR)模型,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人口与粮食总产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化肥施用量投入产出效应偏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与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是保证粮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总产量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对粮食总产量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有效灌溉面积、合理的化肥施用量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积极意义;农业劳动力人数、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互不构成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科技与政策因素削弱了二者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中国粮食生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国家的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本文依据粮食产量现状,选取1983-2014年32年的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影响粮食产量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借助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OLS等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化肥施用量、成灾面积,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力最大.最后,本文提出了高粮食产量必须依靠技术,严格整治国土,合理施用化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影响甘肃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从而使得甘肃省粮食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甘肃省2004—2018年粮食产量及其10个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预测模型,对甘肃省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趋势预测,研究发现:(1)无论是在2005—2017年,还是在2018—202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化肥使用折纯量均是影响甘肃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2018—2025年粮食产量的预测可知,在未来五年,甘肃省粮食产量是逐年增长的;(3)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现代化,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4)由于未来几年化肥施用量仍然逐年递增,给粮食的绿色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因此,化肥的减量使用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耕地、化肥、电量等作为主要的农业资源,对农业的产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业的生产效益。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资源消耗系数法对湘西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在时间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湘西耕地资源总的消耗系数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化肥资源、电量资源、机械资源的消耗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各年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促进湘西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政策性建议。(1)管理日趋短缺的耕地资源,关键在于保护耕地面积;(2)针对化肥资源、电量资源、机械资源消耗系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关键在于增加使用有机肥、修复水渠、塘坝,增大传统自流灌溉。  相似文献   

12.
High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the rapid pace of human activity including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have led to a dwindling supply of arable land per capita and a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South Asia. While this process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ood production to feed the growing population, it has also entailed considerable damage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degradation and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unsustainable use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This paper employs the analytical tools of economic theory,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to model the impact of irrigation in South Asia. It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to policy responses stemming from private and common property rights theories, externality theory and sustainability theory with a view to environmentaliz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Because conditions for the grain production are not favorable and the input in the production factors ofmodern agriculture is not sufficient, the grain supply has been less than the demand for a long time. By means of greycorrel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rrelation situation among such input factors as the grain sown area, the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he fertilizer utilization volume, the actual irrigation area, the damage area, thenumber of farming labor for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ajor restricting and driving forces that have affected thegrain output in the recent 23 year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rain sown area and fertilizer utilization volume are thetwo most important leading factors that affect grain produ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while the damage area and the totalpower of the farming-used machines are the following factors. Fertilizer utilization volume and the actual agriculturalmachinery and irrigation area are the two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factors that affect grain p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farming labor force upon grain production became less strong. The main measures to increase grain production outputin Guizhou Province are to stabilize the arable land, increase the actual irrigation area, expedite the transfer of thefarming labor force and increase the input of modern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4.
蔡秋  陈梅琳 《经济地理》2000,20(4):81-84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和历史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小,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单产水平低下,土地利用不充分,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如果仍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持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善不断增和工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陕西省农业物资消耗、耕地面积以及农业劳动力投入三个指标,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2001-2007年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此时间段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6%。在此基础上,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性规律,进一步预测出2011年陕西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有望达到55%。陕西省农业物资消耗、耕地面积以及农业劳动力投入等要素的平均增长率和贡献份额的测算结果显示,陕西省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低水平的农业科技成为制约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文广  雷青  于娟 《经济地理》2006,26(4):636-638
文章对甘肃省87个县以及其中的43个国家贫困县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要解决甘肃省的贫困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战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提高土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片面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反而会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湘渝黔边区是指以传统的“武陵山区”为核心区域的3省邻近地区,大致包括湖南境内的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重庆的黔江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等6个地州市,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也是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归属于国家“西部地区”。区域文化上的趋同性、区域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区域脱贫任务的紧迫性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无序性,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备一定基础的旅游开发现状、逐步形成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各地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认识上的渐趋统一以及区域旅游中心的初步形成,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成为可能。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形成,必须着手进行以下工作:迅速编制总体规划,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立旅游环线,推出区际旅游联合体和共同市场,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特色文化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任务、利用方式及区域资源特征,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空间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层次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层次系统进行了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系统分析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尺度效应,相应提出了不同层次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休闲观光农业是经济发达时期为满足人们休闲观光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和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本文结合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提出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缓慢发展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产业化阶段和提质增效的创意化阶段。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在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县镇和乡村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而随着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其发展创意越来越重要,需要通过创新创意全面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而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动力主要源于农业生产自身的不断进步、观光农业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跟进、旅游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关键制度变革的不断推进,各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系统的动力结构,共同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