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吸收消化了贫困地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第二欧亚大陆桥的沟通,新疆的外向型经济和旅游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成就在新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道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有部分地区变化不大,有的则出现了反复,贫困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这些贫困地区的存在,始终影响着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本文分析新疆贫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及贫困原因,指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组织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专项减贫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水平显著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秀红 《农业经济》2006,(10):19-20
贫困问题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三大主题之首。我国的贫困人口90%集中在农村,这些贫困人口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因此,如何消除贫困是我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贫困形成机制--分工理论视角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贫困发生的原因,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已有文献在解释贫困广泛存在、贫困地区内存在富裕人口以及非贫困地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等问题的能力有限。本文沿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通过分析贫困人口之间分工、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之间分工以及贫困地区参与国内分工,考察贫困形成机制,给出新的命题,并借此分析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贫困存在于世界各地,任何国家都有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我国扶贫是以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为前提,政府政策帮扶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通过调查陕西省X村2019年扶贫工作情况,回顾农村扶贫工作,探究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6.
贫困尤其是极端贫困一直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移民扶贫被视作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因其移民规模大、涉及人口多和情况较为复杂,这一问题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需要针对移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借此消除贫困以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论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庚德昌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8000万人。在实践中,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和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开发性扶贫方针,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贫困作为一种状态,依靠贫困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在短期内摆脱的生活困境。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扶贫的目标定位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本文以ST-EP模式为研究理论前提,选取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企业、社区、贫困人口分析其旅游精准扶贫驱动机制,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笔者认为要促进贫困村落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必须要结合多方扶贫主体共同驱动,以扶贫为手段,以贫困人口的脱贫为目标,才能达到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任务。在现有标准下,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攻坚克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代表委员的热点议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当前,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主导产业不明显,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贫困地区主动“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导致脱贫效果不显著且持续性较差。他认为,要创新扶贫方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实现自主脱贫和长效脱贫。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为了缓解和消除贫困,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依据我国政府确定的农村贫困标准,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  相似文献   

11.
创建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地区一般属于自然条件较差或资源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且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本文从贫困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生态环境压力,提出了消除生态贫困,创建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道路与模式研究雷起荃,赵曦缓解贫困和逐步消除贫困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不发达地区经济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国民经济空间发展的协调化和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在整个90年代,谋求地区经济的协...  相似文献   

13.
正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专项资金。近年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除农村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笔者审计中发现仍然存在虚报项目、截留、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如何开展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更好地规范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效益,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有史以后人类一直坚持不懈地试图解决贫困问题,我国作为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虽然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贫困现象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遏制,贫困人口的基数依然比较庞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扶贫任务的艰巨性.参与式扶贫作为一种新颖的扶贫模式,不仅能给贫困农村带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同时还可以协助贫困农村扶贫项目的制定、执行、监测与评估,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效率,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疆开发式扶贫的政策实践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实施了开发式扶贫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新疆实现了经济增长和贫困下降的双重任务。但是也必须注意到,新的时期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扶贫开发战略对减贫的影响作用有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没有与扶贫战略紧密配合,极端贫困人口仍有漏出,扶贫政策绩效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效果。文章对新疆开发式扶贫战略实施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今后新疆制定新的贫困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沈茂英译世界上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遭破坏的程度远比贫困问题严重。影响环境的因素由贫困衍生出来,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两者相互影响。影响环境恶化的因素1人口压力人口增加明显加速贫困和环境破坏。人口增加,贫困人口的资源基地分...  相似文献   

17.
制度,技术与民族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技术与民族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庄晋财一我国目前尚有5800万贫困人口,很大一部分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而且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处西南、西北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等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的粮食供给状况,严重...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任务。在现有标准下,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攻坚克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9.
陈卫洪  漆雁斌 《林业经济》2012,(11):98-101,121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广,尤其在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贫困人口多、程度深,森林资源富集与贫困集中度之间的矛盾突出。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据此提出加强生态建设、开发林业产业、增加林农补贴等建议,以期促进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林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贫困人口迅速下降,但农村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贫富差距继续存在并且有拉大的趋势。利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新疆尤其是新疆农村的贫困情况、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而从社会保障的视角提出了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