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在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伴随“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探索,告别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现代的城市治理,是人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而改变企业在城市中的责任缺失状况,积极探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是实现善治城市,使企业和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治理理论入手.治理理论重点研究治理的方式和价值,研究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和体制.主张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公共管理模式即善治模式,主张各种公共的和私人机构与政府一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基于"三治融合"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善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与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基于社会资本的崭新视角为探索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乡村治理演化轨迹和现实困境的深入诠释,为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论述了社会资本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协同互动关联,旨在揭示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联系.聚焦社会资本,为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层善治是应对重大危机的有效治理模式,其微观基础是激发基层官员善治动机并探索建立善治路径.本文以天伦锦城社区成功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案例,揭示在重大危机情境下基层官员善治动机的价值取向及影响机制,构建生成基层善治动机的治理路径.案例分析显示:(1)"敢担当""善作为"是基层官员善治动机的核心价值取向.(2)善治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布在环境层、制度层和个体层.其中正向激励因素体现为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交互、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的共同支撑;反向激励因素包括正式制度下的问责监督和非正式的舆论监督;而抑制因素体现为重大危机的环境属性、资源有限性以及激励的非持续性.(3)以基层党建构筑善治动机的价值引领、以多元共治维持善治动机的价值协同和以治理创新支撑善治动机的价值创造,是在重大危机中激发基层官员善治动机的关键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公众参与治理背景下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一)公众参与治理是实现"善治"的必经之路。国家治理的目标取向是实现良好的治理("善治"),即可以避免"无效治理"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当前阶段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公众参与渠道有待扩展、地方政府部门缺乏足够重视、有关保障制度不完善等,进行规范性的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公众参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如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足够动力、有效满足政府善治需求等等,提出提升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转变政府治理机制、追求善治的政府结构,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国际性浪潮和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对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我国的政府治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叶盛 《管理观察》2017,(20):72-74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化背景下掀起了政府治道变革运动,但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市场、政府失效,政府治理也可能失效,善治理念应运而生。当前,"善治"已然成为国家治理的主流"范式",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话语"。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是一种网络协同治理模式。善治主体间关系是一种动态、复杂的网络互动"嵌套式"系统过程,从而实现社会有效治理及公共利益最大化,最终达到"多元自主、协同治理、共治共善"的总的、抽象化价值追求,走向善治社会。  相似文献   

9.
善治天下     
"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一直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学科理论纷纷引入治理概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此治理这概念逐渐发展演变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包括治理、善治与全球治理等内容的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10.
善治是指人们恪守人文精神,将法治方式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基本方式式,促进社会公平互动,实现自治与协调的过程。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创新国有公司治理,实现善治,不仅关系到国有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展,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全与保障。善治要求治理状态自治性、治理主体包容性、治理目的人文性、治理方式法治性、治理过程互动性。可是,当前我国国有公司治理存在偏离善治的一些表现。为了实现善治,国有公司应做到立足实际,构建治理良法,创新治理机制,践行人文精神,培育法治文化,重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变革社会中我国NGO发展的行政生态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的基因。随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是参与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治理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重构、公民社会生成、和谐社会构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它是达到善治的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自由的功能性社会、生态性社会系统、创新性社会管理等基本范畴建构起来的德鲁克社会管理理论,既彰显了德鲁克宏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功底,又反映了德鲁克超越技战术层面的宏观战略管理理念.分析、解读德鲁克社会管理思想,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具有重大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历经创议、试点和刚性推行三个重要时期,逐渐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碎片化治理并走向善治.但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进程中,仍面临动员宣传与实践参与的贯通性困境、政策规劝与奖惩规定的协同性困境、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的联动性困境、分类设施与人工智能的兼容性困境.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从社会心理、制度环境、治理结构和资源配置四层次演进,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入第一课堂,变革心智模式;强化政策工具,补齐制度漏洞;融合共治主体,发挥耦合优势;优化资金效率,实现精细监管.  相似文献   

14.
贾栋  林晨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3):77-77,79
我国主体功能区是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具有跨行政区域等特殊性。网络治理模式是基于“善治”理论并以网络架构为治理形式的一种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有效治理模式。将网络治理模式应用到主体功能区的管理之中,构建网络治理模型共同治理主体功能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3,(5):151-154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民主化变革成为新时期城乡社会管理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本文在城乡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关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关注地方政府改革与城乡社会统筹机制建设,聚焦多元化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形成与路径设计,提出地方政府在探索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创新中,要努力实现由"管制型"政府机构到"善治型"公共服务机构的变革。文章阐述了需要将新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转变政府治理机制、追求善治的政府结构,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国际性浪潮和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对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我国的政府治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在100多年的管理活动史中,分别有"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管理理论的范畴内讨论人性问题,不能离开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实际.因此探讨管理理论发展的各阶段的情况,要与管理两重性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于公共受托责任、善治政府的建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及形成机理,并从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体系以及完善政府性债务法治状况等方面提出防控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再是政府一家唱独角戏,而是将政府的"他治"、市场主体的"自治"、社会组织的"互治"结合起来,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善治"模式。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引导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社会化进程,实现管理主体从单一管制到多元参与、管理方式从自我封闭到开放互  相似文献   

20.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我们的社会便面临着各种危机的考验,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便是应对这些公共危机挑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单靠政府力量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已显得力不从心,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往往能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提高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保证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从政府、社会和组织自身等方面共同着手推进,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