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变农民的“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是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模糊,农民产权主体缺位;家庭承包经营权能残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全;农村土地内涵界定模糊,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等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农民产权主体的归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中期法国重农主义视农业为根本,重视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尊重农民耕种自由、采用大农经营模式和重视农业投入等经济思想,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遇到的各种困境,关键在于农村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文根据古典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进行再一次的探讨,并给f,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城市向农村土地的扩张,农村土地征收越来越频繁.由于我国农地征收存在着法律规定不完备,农地征收制度不健全;农地征收程序不规范,权力滥用严重,腐败频发;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不强等严重问题,导致因为土地问题上访的农民越来越多.为此,我国应当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律;严格农地征收程序;转变观念,提高法律意识等多种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樊会玲 《魅力中国》2009,(24):35-35
“土地是一切产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来政权的斗争与土地的斗争连在一起。因此,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农地使用权流转是推动农地适度规模化发展、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土地流转已在农村运行多年,但土地流转的美好意愿与现实中的流转问题矛盾重重.为解决这个矛盾使土地流转既符合国家政策,又顺应农民利益要求,文章对武阁寨村关于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总结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反思这次调研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源配置市场化和生产要素资产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大了对农地非农化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农民的土地权益流失严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进行农地制度变革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农地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有永包制从明晰产权的角度出发,将有效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越南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权益、土地使用、法制建设、市场服务、国家管制等方面的考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国在农地制度改革创新以及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应当始终把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放在第一位,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加强农地及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构建农地运行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李奋生 《特区经济》2012,(10):235-237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以情况特殊为由,违规征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以集中土地招商的形式,强迫农民土地集中流转;土地出让金及税费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难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需要适时修改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加快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加违法成本;确立以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依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快土地确权,明确农民土地产权;加强土地督察工作,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及普法工作,提高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权益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罗必良 《改革》2013,(1):66-75
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福利保障功能,这几乎是以往农地制度安排的基调。现实的难题是,一方面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土地保障功能的替代机制逐步形成,但并未有效促进农地的流转。因此,农民的土地"退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福利保障功能及其替代问题;"人动地不动"表达了农民对土地财产权利的诉求。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内核,应该从保障农民的土地福利功能转向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最近。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话题很多。一是失地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农民是否应该获得更大更多土地权利的问题。三是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前两个问题涉及农民的权利。第三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是十分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载体,农民则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如何在现有政策下,盘活这些资源,既解放土地,又能与农民的土地收益紧密相连,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三农问题"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又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寻其根本,正是土地制度问题。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制度问题是从根本上剖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路径选择问题。对土地制度变革方向的把握是解决农村贫穷落后、农业相对弱势和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的根本。二、农业现代化下的土地制度要求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即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从个体农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泸水县从本时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他地区探索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究探索适应当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地流转不规范、后期纠纷较多、政府服务体系不完善、合同制定不合法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定和政策引导,要着重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并且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确保农民能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要考察了国土资源的问题,足见其重要性.从分析我国土地问题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呼吁大家珍惜土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陈锡文 《发展》2005,(1):11-11
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土地问题,而土地执法难,无法在具体过程中贯彻法律是很大的关卡,主要原因是法律本身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大量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和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然而,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比较,固守在土地上的农民越来越感到难以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事实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在近几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考虑,其中,土地制度创新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方面,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民最为强烈的愿望就是获得土地及其收益,可以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土地之痛     
逃离土地和土地抛荒 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土地问题,是土地问题造就了农村问题。尽管中国的农村问题千头万绪,可在所有的问题当中,土地问题是病根儿。 在谈土地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农民逃离土地和土地抛荒问题的现状: 这是关于安徽省六安市土地抛荒情况的调查报告: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市现有666.4万亩耕地中,去年非季节性抛荒面积达26.7万亩,抛荒率4%。部分县、区及乡镇、村的具体调查显示,实际存在的抛荒问题更为突出。有的乡镇抛荒率高达10%。 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民为什么会抛荒土地?原因很简单:土地不仅不能不能给农民带来财富,反而成了农民的负担。南方某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任宏  冯迎宾 《改革》2004,(5):80-85
农民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民问题主要指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以及农民进入城市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形成的根源——农民的“非自愿”进城和农民的贫困。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对策,应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永久承包权、物化农民土地使用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具有“巨额”潜在价值的土地资产。  相似文献   

19.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给予农民集体和个人一定补偿的法律制度.土地征收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土地转化成城市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如若不能妥善安置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应当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土地违法管理.  相似文献   

20.
刘远熙 《特区经济》2011,(6):167-169
近年来,随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因城市化需要而向农村征收土地的现象逐渐增加,在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剧,甚至越演越烈,乃至成为危及农村社会和谐的严重问题。本文认为分析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现实原因,构建科学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预防和解决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问题,关系到农村土地的保护、农民权益的保障和社会的安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