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潜在的软实力,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建立良性循环的商誉体制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的深切呼唤,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不同的立法模式都对商誉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严格地来说,中国目前的商誉体制仍旧不完善,法律上保护商誉权的相关规定稀少混乱,有关的处罚措施在理论上很强大却缺少实际的可操作性,寻求商誉权保护的法律进程步履蹒跚。健全完善中国商誉权保护的举措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2.
商誉是指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这一定义在会计学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商誉的有效构成要素人们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关于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确认及计量在业界也一直存在颇多争议。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外会计界对商誉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分析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商誉的合理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及计量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及购并、资产重组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会计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商誉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于自创商誉是否作为资产,取决于商誉是否符合资产的条件,是否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了能充分反映商誉在企业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其信息披露。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商誉是一种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盈利能力的不可辨认的资源,它的产生是缘于企业对核心人力资源的垄断,这种核心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具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管理者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商誉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核心人力资源能力的变化或核心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变化。商誉本质上都是自创商誉,只有在此基础上重新研究商誉会计,改革和突破现有的会计模式,建立商誉会计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才有可能对现有商誉会计等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高芳 《中国经济评论》2003,3(8):106-108
本文首先从“企业的性质”切入,在企业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对商誉的性质展开分析,界定了广义的商誉,它是促使契约主体总体利益最大化。接着对这一广义的商誉作了剖析,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涵盖了通常所称的狭义的商誉,属企业自创商誉会计的研究范畴。另一部分则可称为契约商誉。文章最后还探讨了在自创商誉会计完善的前提下,购买商誉与契约商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理论对外购商誉的处理一直以来都存在颇多争议,即便是一再更改亦难以自圆其说。在并购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知名企业倒闭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使得商誉的实质更加扑朔迷离,商誉究竟是不是企业的一项资产?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商誉的实质,提出商誉没有外购,只有自创,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6号概念说明《财务报表要素》对资产的定义,和第5号概念说明《工商企业财务报告的确认与计量》对会计要素确认的标准这两个方面,对商誉作为资产计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在区分“外围商誉”和“核心商誉”的前提下,也满足确认的标准。因此,商誉是企业的一顼变动资产,需要确认,但是要特殊计量和处理。本文对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也做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刘扬帆 《当代经济》2007,(7X):116-117
商誉是企业拥有的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二十一世纪,商誉不仅成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占企业的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商誉的一些特殊的性质,它也是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很受争议的一个话题。它的会计处理合理与否,近则关系着企业投资者对企业提供信息的理解程度,远则甚至关系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从我们国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逐渐发育成熟,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商誉以及商誉会计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8.
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在理论界中争议较多,本文对商誉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最后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程 《财经科学》2000,(5):114-116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誉是企业之间不得不触及到的问题,商誉,有其独自的经济特点;有正负,自创及外购商誉之分。科学而全面地确认企业的商誉是其计量的基础,而准确的计量则是作为相关会计处理的必要条件,对于作当无形资产的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有三种符合国际惯例的处理方法,但外购商誉应视作无形资产,以并购价差处理,而应当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入帐,并按照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方法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的资产中,商誉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资产,在于它是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在资产评估的理论与实践中,商誉的评估也极具特殊性,在于对商誉的评估通常需要建立在对可确指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基于此,本文就商誉的基本涵义、商誉包含的内容、对商誉评估方法的认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商誉评估、商誉能否单独评估等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商誉的基本涵义可以从经济学、会计学、评估学等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商誉包含的内容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和界定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内容;一个企业,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并且在原有企业名称、经营地址、主要管理人员等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商誉;在资产评估中,可以通过以企业价值评估来代替对商誉的评估,从而解决确定企业产权变更中的成交价问题。单独对商誉进行评估,在方法上具有不可操作性和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了商誉与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源泉,因此.一个企业无论是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实现自我成长.还是通过外部并购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张,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能力展开。运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我们可以对商誉会计理论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本文认为,自创商誉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对企业内部培育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外购商誉则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对企业通过外部并购的方式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在不同的并购模式下,外购商誉的构成和本质都不尽相同,外购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应视具体的并购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多数国家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商誉特别是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确认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界不得不重新确定一些新的会计确认标准,这为我们解决包括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商誉的竞争。但是现代会计对于商誉信息的确认和披露存在着不真实和信息缺损的状况,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合理评价。因此,完善商誉信息的披露体系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商誉本质的论述,从而提出构建商誉信息披露表的设想,以全面客观地披露商誉信息。  相似文献   

14.
企业改组中的商誉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代国 《财经科学》2001,(1):106-109
商誉问题是企业改组中一个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在企业改组中是否确认商誉,如何合理地确定商誉的价值等,关系到企业改组能否顺利完成。本依据商誉的特性论述了企业改组中商誉评估的特点,提出了应根据不同的改组模式进行了商誉的确认,探讨了改组中评估方法选择的条件及影响商誉评估价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直接推动大规模企业合并,而企业合并会产生数额巨大的商誉。随着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对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商誉不同处理方法进行优劣比较对实务界和理论界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商誉的会计不同处理规定作了详尽额比较以期能抛砖引玉得到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商誉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被重视起来的,合理地对商誉进行评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商誉评估现状出发,对商誉价值评估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商誉评估方法应用和指标的确定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关于完善商誉价值评估过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的兼并、出售、联营,与外商合资合作、股份制经营等涉及企业资产产权变更、转让活动日益增多,在计量、评估企业资产价值时,企业商誉的计量、评估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从商誉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数量分析,对商誉的计量、计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对商誉本质及其来源的认识引领着商誉会计理论及相关准则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显示,商誉仍旧是现代财务会计的“黑箱”。它的存在使得众多理论和实务问题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因而亟待解构和纯化。这显然是自科斯打开企业“黑箱”以来,会计界必须开启的一个“黑箱”。唯有此,才能揭示出“纯商誉”的真正来源。本文认为,“纯商誉”的来源只能是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管理者对各类企业资源的高效整合。商誉“杂值”将不断被分解,并还原到相应的资产去。“纯商誉”将从无形资产移植到人力资产中去。尽管道一过程可能是向“真理”螺旋式的无限逼近,但随着现行财务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融合,商誉会计将溶入到人力资源会计中去,并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9.
在会计学上,关于商誉的性质历来就存在众多的看法。亨德里克森在其专著《会计理论 》中列举了三种主要观点:①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价值;②商誉是人们预期的未来 收益超过除商誉外的总资产正常报酬的贴现值;③商誉反映的是企业总价值超过其各项有形 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净额,即一个总的计价账户。 Kieso和 Weygrandt在其合著的《中级财务 会计》里概括了两种观点:①商誉代表净资产的获取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②商誉 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然而不论怎样对商誉加以理解,其最终必然表现为 企业除商誉外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新技术不断渗透企业,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实对企业加强商誉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商誉会计的现状与这一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本文从目前有关商誉的争论及商誉会计处理的现实规定出发,提出商誉产生的实质是企业的管理协同差异,并对商誉和商誉会计的重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