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1,自引:5,他引:116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 1 991— 1 998年间平行面数据 ,采用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方法 ,对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估测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本文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同类研究扼要综述 ,并着重介绍Dyna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第三部分是对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及估测方法的说明 ,最后给出本研究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研究结果 ,以及对居民预防性储蓄产生原因所作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我国高储蓄率高货币化低消费率并存的现象,本文选取2000年-2011年的季度数据,使用GMM方法测算我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参数,并基于Dynan预防性储蓄模型验证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存在性.在验证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的基础上,从货币理论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超额货币现象与预防性储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居民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我国超额货币发行之间较强的关系,为了减小其负面效应,相关制度需要做出改变.  相似文献   

3.
朱波  杭斌 《宏观经济研究》2015,(3):112-119,133
本文基于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医疗支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机制,并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省际面板数据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都很强烈,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水平;2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增强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虽然比较小,但呈不断上升趋势;3我国城乡居民都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在流动性约束条件下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高增长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来解释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试图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方。文章在回顾预防性储蓄假说学术思想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5.
周建 《财经研究》2005,31(8):59-67
文章利用1978~2003年样本数据通过消费函数的变参数空间状态模型研究了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超敏感度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着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附加"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消费模型和ARCH结构对预防性动机强度进行了估计,检验结果发现未来预期收入中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这表明在目前农村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将是扩张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Dynan模型本文运用城乡省际面板数据实证估测了我国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动机强度.估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动机,其值约为14,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略高于农村居民.因此,构建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动机强度,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三类动机,即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结果发现这三类储蓄动机都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命周期储蓄动机是解释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增加,引起总消费不振。此外,由于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中国农村居民1992—2006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FE-IV)对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其地区差异、时序变化展开了详细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并且西部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于中部与东部农村居民;然而滚动回归表明,就全国而言,样本分析区间内我国农村居民的相对谨慎性系数起先还比较平稳,然后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到最后阶段稍有下降;而分地区的滚动回归结果则表明,各个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最后在从多个角度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为缓解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快速增长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城镇居民1978~2008年间的消费(储蓄)行为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但该动机无论是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还是对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动,产生的作用强度均不大。  相似文献   

10.
王双 《生产力研究》2005,(10):49-52
本文运用预防性储蓄的基本原理从影响居民储蓄的经济因素角度即收入、消费以及收入分配状况等三个重要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并通过典型地区经验数据的验证得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大于东部地区的结论,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制度以及完善农村税收体系等政策建议以减少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11.
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计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引言 近年来,消费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分支: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假说,这对于分析中国的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因为1978年以来的消费波动确实存在着许多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这些新理论对消费问题进行研究。宋铮(1999)较早地把收入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定量化,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但他对预期值的处理过于简单化,不确定性变量的选取也欠准确。之  相似文献   

12.
杜海韬  邓翔 《经济学》2005,4(2):297-316
本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使得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达到新的历史高点,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波动的新因素.本文使用一种新的识别方法,有效区别了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影响居民资产再平衡对宏观经济产生的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预防性储蓄和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厘清了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资产再平衡会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因资产再平衡所导致的累计间接影响约占直接影响的19.38%,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2)不确定性还会通过提高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来扩大其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预防性储蓄动机也会放大资产再平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3)金融摩擦一方面会加剧居民对风险资产的减持,从而加剧投资下滑,另一方面急剧减少的投资资金会给居民带来足够的流动性,增加居民的消费动机,金融摩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体现为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16.
徐小鹰 《经济问题》2012,(10):11-16
通过引入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分析了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预防性储蓄效应这一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房价上涨通过预防性储蓄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换言之,房价上涨通过不确定性因素和流动性约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最终会使居民消费下降,短期内预防性储蓄效应的影响系数要小于其长期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抨击提醒我们认清中国储蓄率特征事实的重要性。不同的计量方法下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差异表明研究成果只有在使用同样的定义、同样的度量方法和类似数据来源的情况下才具有可比性。在对中国储蓄率特征事实和原因的分析中,高经济增长率、人口结构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一直是讨论的热点,随着资金流量表数据的丰富,储蓄结构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而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醒我们不能轻易对中国储蓄率是否过高下判断。  相似文献   

18.
有关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和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本文专注于分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感受以及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约束感受显著地差别于城市。通过构造一个包含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特点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与融资约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储蓄存款的倾向越来越高,这也印证了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吴占权 《经济论坛》2003,(12):11-11
一、保险和储蓄的不同作用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再现强劲增长势头,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却远远滞后于储蓄存款的增长。储蓄存款的强劲增长,反映出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欲望的不足,说明启动消费尚存在着某些障碍。对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往往要分析其储蓄的动机因素。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持续高增长的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化不敏感,更多的是追求储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对未来教育支出、养老支出、购房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预防性储备。保险和储蓄都是人们应付未来不确定风险的资金积存的方式,目…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 ,主要有两个问题难于解释 :一个是负利率下的储蓄增长 ,一个是储蓄率高。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储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但结果并不理想。本文对储蓄理论的演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作一简单的述评 ,然后提出例“U”曲线假说。一、西方储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局限性(一 )西方储蓄理论简单回顾自从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消费函数的概念之后 ,西方学者进一步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从 5 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 ,生命周期 /永久收入假说主宰了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