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企业》2003,(2):40-44
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扬州市的实践表明: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动力,科技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推动力,政府力求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力。扬州市的实践还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影响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农村、农民的事,而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一个县、一个市小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需要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本文主要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行砑究,其选题具有时代性和重要应用价值。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开发,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还有利于河北省主导产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河北省的城市建设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福元 《基建优化》1998,19(1):15-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山东是一个人口多的农业大省,农村中有3600多万劳动力,其中直接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70%,剩余劳动力约有1200万人。剩余劳动力向何处转移,是当今各级政府面临和必须考虑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将影响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民工潮"的出现也再所难免。多年来,在正确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方面,山东已有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和城市文明的普及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城市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伴随经济增长而发生的不断调整包括劳动力、资金和土地在内的社会资源配置的自然历史过程。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转向城市;资金伴随劳动力转移而流动;土地由农业用途转向非农用途,城市地域扩大,是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三个方面。通过劳动力对土地的替代、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劳动力和资金在城市地区的高效率利用而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这种资源配置的调整和转移的经济理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外企业》2003,(2):31-39
位于江苏省苏中地区的扬州市,何以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上走在江苏省的前列?调查结果表明,这与扬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从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加强领导、拓宽转移渠道、实行配套改革措施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中外企业》2003,(2):70-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就业。未来二十年间,我国本已数量庞大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仍将不断增加,急需转移到其它产业.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和集镇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大力推进城市化战略,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中外企业》2003,(2):90-10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6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资源能容纳1.3亿,乡镇企业已容纳l.3亿,外出务工经商约5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约2000万,剩余劳动力约l.3亿。此外,每年还将新增加农村劳动力1600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引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极大关注,其理论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大量研究成果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操作思路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何平 《中国就业》2006,(7):12-16
工业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工离开乡村跨区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城市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必须解决往返于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各地劳动部门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宿豫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现辖16个乡镇,总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近年来,宿豫区劳动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本领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一致”抑或“冲突”,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中国主产区11个省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稳定增产存在一致性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产生显著影响.保持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通过要素替代或要素对流,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保持耕地面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在其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不可能像中小国家那样通过短短二三十年就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知识密集型工业的今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加显得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大约为5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3.3亿人.而根据现有资源情况,农业内部仅能容纳1.4亿人,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达1.9亿人,加上农村每年新净增劳动力,到2020年总共有2亿多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任务之艰巨,让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是什么因素在在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4.
孔令侃 《中国就业》2006,(7):24-25,23
江苏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的省份之一,拥有人口743250万,从业人员为448252万。其中,苏南经济最为发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较多,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苏北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数量较少,向外输出劳动力较多;苏中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本文就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现状、问题、成因和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边晓晨  曹敏 《价值工程》2012,(27):303-305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与速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建国后,陕西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伴随着陕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时期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及其缺陷所在。说明今天的陕西必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流动的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之一,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等主要问题,较为系统地分析归纳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同其他经济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约达1.5亿人左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的有限增长的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长期存在,只不过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问题没有表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问题便暴露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短缺经济现状得到改变,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暴露得更为明显。它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控制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二是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个途径是在农村地区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第二个途径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农户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要求劳动力转移的效益最大化;农村基层政府所要求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发展对农村现代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合格劳动者的教育。在劳动力从农业大规模转向非农业的先行趋势下,发展职业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也是稳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本文主要根据劳动力转移服务这一宗旨,探究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焦点问题与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间不平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纯收入的逐步提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0.
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忠恕 《经济界》2002,(3):53-54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与城市失业、待业相对应的是,农村也积淀了十分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口。据初步统计,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并且,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约600万个剩余劳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又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更高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