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从乡村社会涌现出来的或与乡村社会存在密切关系的社会贤达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后脱贫时代"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优势,分析了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信息沟通、监督制约、扶贫资金监管、激励机制、扶贫模式等创新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举措予以破解。加快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最终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脱贫攻坚所获成就举世瞩目。后脱贫时代的扶贫工作面临新挑战,农民主体性的构建不可或缺。从农民主体性在贫困治理中的表征可知农民主体性面临的困境。以赋权与增能为依托,探索社会工作参与农民主体性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继绝对贫困治理之后面临的新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是遏制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化解农村主要矛盾,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治理机制,即相对贫困衔接机制、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多方力量扶持机制,从而发挥各项制度、政策、法规的常态化贫困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结束,防止脱贫村返贫就成为地区治理的工作重点,而后脱贫时代的乡村贫困却呈现出与传统乡村贫困不同的特征,有必要弄清农村贫困均衡的原因、多重压力和挑战。为实现脱贫村长久、长效脱贫,可以从乡村振兴突破农村贫困均衡、精准扶贫化解农村贫困均衡、教育阻断农村贫困均衡、异地搬迁隔绝农村贫困均衡等多个角度推进。  相似文献   

6.
2020年后,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将进入解决相对贫困的历史时期。围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从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出发,系统构筑相对贫困治理的分析框架——"四梁八柱"。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来顶层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四梁";然后从实践层面分析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即"八柱":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保障特殊贫困群体权利;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牵引包容性发展体系;建设民生工程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金融赋权赋能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金融素养与经济参与能力;实施产业扶贫推进产业兴旺产业富民;"志智双扶"激发相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优化驻村帮扶体制机制提升组织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脱贫成果是贫困地区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在梳理山东省枣庄市脱贫攻坚工作具体举措的基础上,分析了枣庄市"后脱贫时代"面临的若干问题,为枣庄市提升脱贫质量和巩固脱贫成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贫困问题治理由整体性消除绝对贫困向持续性消除相对贫困转变。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迫切需要对小农户能力贫困现状做系统的梳理与评价。为此,聚焦小农户能力贫困现状,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从素质贫困、认知贫困、经济贫困、关系贫困、心理贫困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我国已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宏伟目标,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返贫治理是“后2020”时期农村脱贫工作的重点。以场域理论为关照,分析了“后2020”时期产业发展对农村传统生产场域的消解和生活场域的重塑,重点考察了贫困惯习对返贫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了以产业发展改变生产场域和生活场域、构建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智志双扶铲除贫困惯习、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社会支撑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返贫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兰 《农业经济》2022,(5):76-77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贫困问题是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难题,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结束,而是代表着围绕贫困问题的治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陕西省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要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中面临的人口、经济、教育和社...  相似文献   

13.
2020年之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新阶段。金融扶贫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门槛效应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制度保障有缺口等挑战。我国贫困基本态势的转变对金融扶贫创新提出新的需求,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应进一步聚焦于改善农村脱贫生计环境、拓展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行政式主导扶贫向市场化脱贫转变、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为此,本文提出应以转变治理方略,重构扶贫格局为逻辑架构,以探索动态识别标准、有序瞄准目标、再造金融体系为主要路径,通过完善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制度的顶层设计、推进保险保障与金融赋能减贫的双轮驱动、强化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激励等举措实现以金融扶贫促进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后脱贫时代表现出了与脱贫攻坚时期不同的特征,主要有:脱贫与致贫的反复性、贫困样式的多样化、贫困区域的非地缘性。为适应这些特征,解决后脱贫时代出现的问题就要从脱贫攻坚时期解决问题的经验入手,得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启示,进而得出树立"末位贫困"理念、提高脱贫能力和水平、制定合理的脱贫措施的对策,为迎接后脱贫时代的到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农民家庭的贫困进行多维测量和识别是解决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前提。使用修正的A-F多维贫困测量法,以"能力—权力"框架构建评估维度和指标体系,评估全面脱贫后中部农村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结果显示:农户的多维贫困指数和多维贫困发生率依然较高,脱贫户与非建档立卡户的多维贫困指数差异较大,但两者的贫困强度接近。进一步分解发现,中部农村地区呈现出两极差异化的减贫成效。一方面,社会权力对农户多维贫困贡献率较低,贫困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权力得到极大彰显;另一方面,表征农户发展能力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维度对农户多维贫困贡献率达到84.4%,且脱贫户与非建档立卡户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步入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与返贫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数据,从相对贫困角度研究我国已婚女性参与劳动能否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问题。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参与劳动能显著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农村地区女性参与劳动对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程度大于城镇地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已婚女性参与劳动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仍具有稳健性。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家庭已婚女性参与劳动对脆弱性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东中部家庭,其中西部农村家庭女性参与劳动对脆弱性影响最强,各收入层级上农村女性参与劳动对脆弱性影响均强于城镇家庭,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大学及以上时参与劳动对脆弱性的影响最大,同时调节效应表明已婚女性参与劳动对家庭有“雪中送炭”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已婚女性参与劳动能够通过提高家庭保险参与、促进家庭创业以及提升家庭储蓄率,改善家庭状况,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政治生态是农村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环境的综合体现。后税费时代我国农村政治生态发生根本性嬗变并引发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客观要求。基于此,以公众参与为切入点,分析公众参与的三重动力,为农村政治生态重构中公众参与"何以可能"提供学理辩护。研究认为导致农村政治生态重构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文化、历史、制度和社会四个方面,应以"公众充权"为指向,从培育公共精神,提升公众民主素养;发展社会组织,保障公众结社权;构筑多方联动,夯实公众监督权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满足公众知情权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在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以后,并不意味着贫困就从此消除了,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由此,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制度体系,对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制度设计是基础。政府在财政、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尽可能扩大贫困家庭、贫困人口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后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出现转型,呈现出若干新特点:一是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转型。2020年将实现全部脱贫,持续发展成为衡量贫困与否的重要准则。二是收入型贫困向消费型贫困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村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生活质量,消费的即时性和非理性问题凸显。三是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转型。原发性贫困是最初的、最早的贫困,  相似文献   

20.
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基于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2011年、2015年三期面板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并探究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收入贫困还是能力贫困抑或是权利贫困,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而且,女性非农产业劳动参与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提升农户可行能力水平。改变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度量方法,验证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均具有显著缓解作用,表明结果稳健。可见,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参与能有效缓解农户相对贫困,释放女性减贫动能。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释放家庭潜在生产力;另一方面应最大限度消除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为女性就业营造公平环境,缓解农户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