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县域政府在我们国家的治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县域政府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县域政府的信用在社会中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着最基础的地位。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出发,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并做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级指标,包括公信力基础、公信力保障、公信力能力和公信力效果以及四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形成科学客观的县域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过该指标体系是参考,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是关键,公众的认可是基础,数据的质量是难点,县域政府的负债是公信力评价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商》2015,(9)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公信力面临着众多的挑战。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媒平台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给予了更加有效的手段,但又造成了公众负面情绪的扩展,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多方面的威胁。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涉及到多个主体,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本文引入整体性治理视角来分析在传媒平台下的政府如何规避传媒平台的弊端、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来提升自身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灵魂。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莉 《中国报业》2022,(4):58-59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自身的可信度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公众对政府日常行政行为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是衡量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标准.本文就当下地方政府对新媒体重视不足、危机处理能力弱、在线政务服务形式化、新媒体平台管理缺位、官民互动性不强、信息失真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区域软实力,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下降的趋势,在严重影响社会信用环境及地方投资环境的同时,也妨碍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建构,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转轨时期里,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抬头,严重影响了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要治理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强化产权制度,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改革税收体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力度,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7.
在政府职能体系中,乡镇政府职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政府职能定位理论的分析,认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借鉴服务型政府理论。本文认为在对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时,要坚持两个基本的理念:一是乡镇不能实行自治,我国广大农村需要国家的权力和治理;二是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能互相取代;我国乡镇政府职能独体定位应当弱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信力指标的测评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它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社会组织、公民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体系是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民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商》2015,(39)
政府公信力作为国家软实力,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能力和资源。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从公共伦理视角出发树立政府公信力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指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公共伦理精神,用理论指导实践,升华政府治理能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及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从公共伦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公信力进行研究,指出了公共伦理角度下政府公信力建设重要性及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失灵导致政府无法有效按照契约满足公众需求就可能会产生信任危机。房产政策是公众最为关心的公共政策之一,理想状态下其制定、执行过程需同时满足设计完备、标准唯一、选择充分、执行有效四个基本原则,而现实中由于政策缺乏持续稳定性、中央政府折衷态度、地方政府抵制行为及缺乏监督考核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同时满足这些原则,往往出现失灵现象,引发公众对政策执行力、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当前,亟需规范房产政策制定程序以提升政策方案质量、优化房产政策执行路径以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完善房产政策监督考核机制以降低政策执行成本,从而强化房产政策执行,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治理主体的合法性保障。以往研究主要从微观组织层面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忽视了对我国政社关系结构与宏观文化的关注。为此,本文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5年的中国数据,考察了政社关系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及文化认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构建合作型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性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公共服务需求回应性越强,社会组织公信力越高。其中,权威层级取向的文化认知不具有调节作用,集体利益取向的文化认知起负向调节作用。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要关注特殊群体现实需求,更要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性与公共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加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这些发现拓展了社会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发展,政府公信力近年来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度话题。高层政府和基层政府公信力存在层级差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委托方的公众和作为代理方的政府存在信息不对称,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探析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理,即逆向选择效应、道德风险效应和信息互动选择机制影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机制,以此为视角探讨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多主体协同模式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相互协调,共同参与政府购买行为,文章在此基础上强调多主体协同合作,突出平等、信任和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效应,实现多主体之间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影响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必须加以重视。通过从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入手,概括出三方面因素:社会因素、政府自身因素和公众认识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即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促公信;加强地方政府法治建设,以公正立公信;强化地方政府职能履行,以服务赢公信。  相似文献   

15.
能否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纠纷治理机制,使各种社会纠纷尤其是群体性纠纷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因此,构建有效的群体性纠纷治理机制,以应对群体性纠纷所带来的问题是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在当前研究中,多是定量研究而缺乏定性研究,描述性多而分析性少。政府公信力应成为群体性纠纷治理的核心内容。只有在深刻认识群体性纠纷的本质,其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在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上探讨群体性纠纷的多元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陈彦君 《商》2013,(23):246-246
善治,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治理状态,是各级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同时,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也是当代政府的关注之重,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如在善治的标准下完成,可不仅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使政府更快的达到善治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公众对国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心程度日渐高涨。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审计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政府审计将往哪个方向发展更有助于公共治理的进程,已经成为一个学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一、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指出,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等原因不能行使其所有的权利,另一方面,随着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于飞 《北方经贸》2012,(10):25+27
政府公信力包括亲民力、服务力、执行力、解释力。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和迫切使命。  相似文献   

19.
裴丽  姚荣 《商业时代》2012,(20):117-118
本文通过对乡镇政府治理现状的考察和制度分析,得出当前我国乡镇一级政府治理中存在的制度"异化"问题即制度悬置、制度逆变、制度缺位、制度错位等。通过乡镇政府制度的变革及其制度化设置,转变制度异化与乡镇政府内卷化的局面,推动乡镇政府的治道变革,从而走出乡镇基层政府的治理困境。本文通过重庆巫溪乐和家园的治理案例分析,提出"包容性乡镇基层政府治理模式"的乡镇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下降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似乎都逃脱不了这"塔西佗陷阱"。这归结起来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点就是政府流程不合理,导致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意,影响政府公信力。因此,笔者将讨论政府流程再造对政府公信力提高的意义,并提出为提升政府公信力而进行政府流程再造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