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露茜 《现代商业》2012,(7):216-217
根据证券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证监会公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一系列修整反映了我国对"损益"认识的不断深入。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探究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准则规定。  相似文献   

2.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规定的国内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经常性损益涵义界定和披露上,国内外立足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均有不同的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涵义的界定不同,相应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项目也不同,同时对企业的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规定的国内外比较来为我国完善非经常性损益规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为了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需要,要求所披露的信息必须与决策相关。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构成损益项目,收益结构的合理性能体现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因此,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规范、充分披露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性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非经常性损益政策披露至今已有11年,2008年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政策进行了修订,将列举项目增至21条,比修订前增加了6条.国内学者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涵盖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政策披露的现状研究;二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磊  李平 《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134-135
目前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经常性损益管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及非经常性损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趋于单一,只是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浅层研究,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太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大都是站在上市公司的立场对其进行研究。很多研究只是使用某年或某几年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分析企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存在的问题、披露会对企业的财务成果产生的影响,或者使用案例说明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利润进行平稳的操纵。我国应该将证券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与企业一定的自主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丽红  杨洁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182-183
对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以及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理清国内外对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的不同,以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增发等特定目的,便会人为操纵非经常性损益。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剖析了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手段,同时提出了铲除操纵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弹性空间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投资者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现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严重阻碍之一.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证券市场的现状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已3年有余,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究竟怎样:对比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为此,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9年的年报数据,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非经常性损益占上市公司利润的比例及英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借此评判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陆燕 《现代商业》2011,(20):255-256
非经营性损益的准确界定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从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规范及变迁的研究入手,对新会计准则下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新会计准则下规范非经常性损益行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0年至2003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按照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不同比例对样本进行分组,采用关联研究法对不同水平下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越小,说明市场参与者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应用日趋理性和谨慎。  相似文献   

12.
罗燕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92-93,105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姜国华官小燕 《商》2014,(15):38-38
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在经营业绩不好的年份粉饰利润的事件时有发生,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查阅上海证券交易所的XBRL文档收集相关研究数据,从ST族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情况、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分布情况三个方面研究了非经常性损益对ST族公司净利润影响,以期能为我国ST族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静  孙海凤 《商业研究》2011,(11):186-190
根据沪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本文采用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指标,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程度和手段,认为监管制度对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限制,"摘帽"公司更注重通过提升主营业务收益来实现扭亏,而未受非经常性损益限制的"摘星"和恢复上市公司则更多地通过做多非经常性收益项目、增加净利润来扭亏,政府财政补贴、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仍然是它们做多非经常性收益、实现扭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韩莉 《商》2012,(6):129-130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非经常性损益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分析、政策解读等,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对相关政策提出建议,旨在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描述中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2001年正式披露起至2011年11年间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分项披露频率及特征,探讨其不同类型项目的市场反应差异。研究发现,11年间非经常性损益在企业净利润中占比整体大幅上升,已成为企业净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趋稳定。此外,针对非经常性损益分项构成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显示,投资者在对非经常性项目定价过程中,区分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及其交易与事项的具体特征,特别是对于偶发的经营性损益,其定价系数甚至高于企业正常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的两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上海梅林公司披露的年报分析得出,公司连续3年内,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总额中占很大比重。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操纵利润,应当重视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  相似文献   

18.
施金龙  刘颖 《商业会计》2011,(24):44-45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利润的行为依然存在,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有关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很多规定,但是某些上市公司依然会想方设法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达到特定目的,例如增发、配股等。本文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内容以及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手段,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退市风险制度的存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扭亏为盈的行为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2008年上证A股26家*ST公司,将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及整体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债务重组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在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中起到广泛且重要的影响,且非经常性损益整体金额对*ST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与退市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沪深两市ST公司2007年和2008年非经常性损益分析发现:非经常性损益比重和结构、来源与现行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及转板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扭亏无望与有希望扭亏的ST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上态度存在很大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对ST公司扭亏为盈起到了重要作用;监管部门的规定对ST公司行为起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