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江  欧书阳 《农村经济》2006,(12):90-9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决策。无论是客观需要还是着眼于现实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正确导向、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的资金支撑、制定新农村建设蓝图的设计规划、提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组织保障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不同层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关系、政府资金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政府才能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群策群力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农民的自主建设。财政要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缺位,防止越位,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农民要主动配合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使自己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发展乡村旅游业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遵东 《农村经济》2006,(12):53-55
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旅助农”,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乡村旅游业在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及相关的对策,为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后,各地各级政府纷纷闻风而动。一股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在八桂大地迅速掀起。我们欢呼这股热潮!我们拥护这股热潮!然而,新农村的建设,不能“以干部为本”,而应“以农民为本”为要!我们的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远大的宏伟目标。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以为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要以农民在“建什么,怎么建”等问题上有说话权,特别是在土地承包经营上有自主权。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  相似文献   

5.
结合人本管理理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理论,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赣州模式”、“徐闻模式”进行分析,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实质含意,即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在农民群众收入增加的前提下,从实现农民群众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让农民群众自己来解决当前农村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在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阶段,如何创新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管好这个“家”,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摆在广东省佛山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仅是“新村庄建设”,而是一个全面的发展目标,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农民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着手,中心问题还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人口转移,“空壳村”整理,农业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必须以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作为动力,必须明确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8.
郑铁  刘健 《农业经济》2007,(4):18-19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小康化的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实践这一重大战略,必须要以惠及“三农”为目标,找准切入.最和突破口.乡村旅游因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必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支柱,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加快经济提升的同时,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增加了碳的排放.因此,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将成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政府、乡村旅游开发者和乡村旅游主体的角度就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进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一 《农村经济》2006,(5):57-60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个调整我国城乡关系从战略构想到战略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和实质。因此,从发展战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施“多于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突出农民增收核心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江苏省东海县就如何围绕农民增收核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2006,(11):33-33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年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国家各部委机关纷纷表态或行动,媒体不断推出各地典型和经验,基层干部们四处参观考察,学界的各类会议和培训也是一个接一个。但一年来,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却是一头热,一头冷。与热火朝天的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形成强烈对比。处于主体地位的农民却对这件事情显示出普遍的“事不关己”和“袖手旁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可以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推动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文章以四川省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为例,探讨了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大刀阔斧乱砍乱拆,不能急功近利图形式,统一模式,千篇一律。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的关键词是“新”。怎么“新”?内容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确定六个方面:“一是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产生能力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农村?什么是新农村?谁来建设新农村?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所必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具备三个特点:有新的结构,包括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城乡结构和新的组织结构;有新的主体,以组织起来的农民为主体,政府的作用重点在服务;有新的功能,新农村要有现代农业生产功能、传统优秀文化保存功能和生态功能。新农村建设既不是把农村变为城镇,也不是把农民固化在乡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型农民社区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家乐”的本源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家乐”,是指以乡村生态景观、农村文化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等为基础,由每个具体家庭作为接待单位,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及购物等体验农家风情的休闲旅游形式。20世纪90年代末,在生态旅游观念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农家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9.
《齐鲁粮食》2007,(4):1-1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些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将解决“三农”问题当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部门所从事的粮食流通工作,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粮食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从自己的工作任务出发,做好与农民权益、利益、收益相关的一切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最大、最好的服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获得了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但许多地方由于政府规划编制滞后,引导乏力,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开发。本文通过分析融水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思了民族地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