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油厂注水管理系统由注水井测试调配子系统、注水泵站信息管理子系统、注水井优化配注子系统、注水井设计子系统、采油队技术管理子系统和注水报表管理子系统构成。该系统运用可视化系统工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及O racle9i数据库研制,将技术理论与现场应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油田注水数据编辑、单井测试调配、单井注水量优化配注、数据统计分析和报表管理及图形生成等功能。系统运行结构目前,采油厂对注水系统实行三级管理模式,系统功能和理论依据1.注水井测试调配子系统注水井分层测试调配是由测试队对分注井的各个注水层位进行测…  相似文献   

2.
渤海某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为了提高油田产量、实现油田稳产,以套管开窗、侧钻调整井为主。但调整井受油田开发过程中各种井下作业:压裂、注水井、增产等影响,钻井风险增大,尤其是注水井的影响更大。在油田进行注水开发后,原始地层压力由原来静态的压力,变成动态的多压力层系。渤海某油田地层渗透性好,油层厚,随着注水量的增加,地下注采失去平衡、动态变化大、压力系统紊乱,有时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地层同时并存,在这种复杂地层和复杂压力体系下钻调整井,井下出砂出水、井涌、井漏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3.
注水井地层动态解释软件建立注水井地层分析模型,通过改变注水井工作制度测取井口及井底压力变化数据,应用落差试井、二流量法及PI指数分析方法分析处理测试数据,结合注水指示曲线及生产数据,计算吸水指数、表皮系数、井筒储存系数、地层压力、渗透率等参数,动态分析注水井地层变化.计算结果与油田解释数据对比,计算地层参数最大误差为6.6%,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4.
注水井远程智能调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田的综合开发、合理开发都离统和注水井,以前依靠采油工到井场开闭、调控阀门的工作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油田的实际生产,达不到"注好水、注够水"的要求.注水井远程智能调控系统通过下达采集、调控等指令,自动完成实时监测注水井的压力、远程智能调控阀门开度、调控注水量,保证了采集调控的迅捷、精准,并降低了油井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油田注水井等的管理水平、油田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注水井实时分析优化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目前油田注水井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注水井实时分析优化系统模型,并开发了相关的软件程序。该系统在对现场注水井实时采集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宏观控制图模块,对整个作业区的注水井进行工况分类,然后分析处于宏观控制图欠注区和超注区水井的分层测试数据和试井资料,全面系统地诊断吸水地层、井下工具、注水管柱等工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满足所需配注量的井下水嘴及注水管柱组合及其他整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层压力是油田开采中主要参数之一,已有的推算断块油田注水井地层压力的技术方法不断发展,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文章在建立地层压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推算适用断块油田应用压力降落曲线计算地层压力的近似公式。理论和实践证明,此公式是切实可靠的,它被称为“末端斜率法”,并进一步阐述其注水特征为低渗透是注水小或根本注不进去的主要原因,渗透率高低是影响注入量的主要因素。文章为应用注水井压力降落曲线,研究注水井试井方法、改善注采关系、分析注水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油厂注水管理系统由注水井测试调配子系统、注水泵站信息管理子系统、注水井优化配注子系统、注水井设计子系统、采油队技术管理子系统和注水报表管理子系统构成。该系统运用可视化系统工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及Oracle9i数据库研制,将技术理论与现场应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油田注水数据编辑、单井测试调配、单井注水量优化配注、数据统计分析和报表管理及图形生成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洗井是注水井管理中的常规方法,注水井在经历长期的注水后,一些机械杂质、油污等在井筒内不断堆积,导致地层吸水能力不断降低、注水压力逐渐升高,影响正常注水。通过洗井可以除去井筒内的堵塞物,是注水井保持地层吸水能力的有效办法,是提高注水效果、减轻油层污染的一种主要措施。注水井洗井污水是油田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污水外排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巨大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9.
随着油田开采进入中后期,地层驱油能量相对枯竭,给地层补充能量的油田注水工艺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注水提高油田采收率,与注水井测试调配工作是否及时、准确、有效有直接联系,随着测试工作量的增加,测试成果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加强对测试工作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0.
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生产基地,长期回注不合格污水,导致地层污染严重,给油田有效注水带来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强化了沿程水质治理、地面管网管理、作业措施方案管理、注水井动态监测管理,完善了低渗区块配套注水工艺,有效地提高了油田注水质量,强化了注水基础管理工作,各项指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与2011年同期对比年累计增油4.2×104t。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油田注水系统评价方法中,没有评价指标反映注水能耗高的注水井。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引入单泵单井模型,提出了以单井输入功率与单井单位注水量电耗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对国内某油田的A与B注水系统内的注水井进行节能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对注水系统的注水井进行评价,能够找出注水能耗高的注水井,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注水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油田地广井多;油井、水井、螺杆泵井、电泵井等不同井型,采集的参数不一样;采集参数的硬件系不同厂家生产等情况,进行了油井数据采集实时监控软件的研制及应用,解决了油田各种井生产状态、生产参数等的监控和数据采集,并远程在线实时监测,为推动油田数字化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清庄油田主要开发层系沙三段为中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注水井都出现了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下降的问题,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为此,本文通过对注水井静态和动态资料系统对比分析,明确了注采井距过大和油层污染是导致注水井欠注的主要原因.结合已实施的增注措施效果对比分析,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对策,现场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注水开发的油田,为了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加强对注水系统的研究,不断提高注水井的运行效率,保证注水的压力和注水量达到油田配注的要求。实现水驱的开发效果,促使油水井之间形成水线,提高储层的动用程度,进而提高油井的产能,满足油田开发的经济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油田产业是国家的重点产业,对其维护性治理工作的加强与日俱增。在维护性工作中,注水井的测试与调配异常重要,虽然目前维护性工作的效率有所提升,维护油田的次数明显减少。然而,在注水井的测试过程中,测试仪器遇阻是最经常发生的情况。通过对其现状的调查,充分挖掘现状背后的原因,寻找改变现状的治理对策,减少该不利情况的发生,为日后注水井测试效率提升,监测资料准确录取和分析提供理论参考和措施保障。  相似文献   

16.
洗井是注水井管理中的常规方法,注水井在经历长期的注水后,一些机械杂质、油污等在井筒内不断堆积,导致地层吸水能力不断降低、注水压力逐渐升高,影响正常注水。通过洗井可以除去井筒内的堵塞物,既是注水井保持地层吸水能力的有效办法,又是提高注水效果、减轻油层污染的一种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注水井井下分注工艺技术在百口泉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分注井测调工作,但由于井下分注井分注级别较高、剖面上层间矛盾突出、分层注水量小、部分井注不满足等原因,造成检配合格率较低。通过开展研究分析,认为影响分注井检配合格率主要因素有层间压差、吸水能力、分注级别、配注量、水质等,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制定合理测调周期,提高了分注井检配合格率,满足了注水井分层配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华庆油田水平井规模开发过程中,配套注水井多部署为从式井组,节省了地面产建成本,确保了水平井高效开发。但受部分注水井井场地处偏远、井场无油井等多面因素影响,注水阀组接电困难,造成注水井注水量不易控制,现场人员调节工作繁琐,精细注水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针对此类问题,开展了太阳能高压稳流配水技术研究,并在华庆油田元284区、白239区大力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水平井区偏远注水阀组供电、数据远传等数字化管理问题,同时也降低了现场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有力推动了华庆油田水平井数字化开发。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藏由于其储层的特性在生产的不同时期需要采取相应的增产增注措施以提高单井产量及注水井的注水量。陇东油区为“低渗、低压、低产”的三低油田,相对高渗油田来说更容易堵塞。本文对长庆油田陇东油区的地质特征,堵塞物的形成及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增产增注的新技术—硝酸粉末混合酸解堵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决陇东油区“三低”和层状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不同井况油水井增产增注难题。  相似文献   

20.
A区块于1999年投入开发,2000年投入注水开发,注水方式为反九点法面积注水,目前共有油水井81口,其中采油井63口,注水井18口;区块内断层及裂缝分布复杂,边部地层水活跃,受边水影响,以及开发时间延长,导致油田地层水增加,许多油井见地层水后高含水,控水难度大,造成产量不足、区块地层水推进速度快,油水关系复杂等一系列的问题。文章重点讨论油田地层水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影响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