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在我国现阶段,“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农民心头的重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组织之下,通过农民的自愿参与,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筹资模式,将大病统筹作为核心的农民医疗的共济互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需求,在根本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最终使农民平等的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本文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构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蓉 《魅力中国》2014,(20):37-3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医疗保障的缺失。以河南省西华县为研究切八点,对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引进前后农民看病问题的改观现象,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的引进和工作开展效果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筹集资金,以大病统筹为主。互助共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沾化县自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认真部署,通力协作,规范设计实施方案,适时取消市内转诊,切实让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实惠和便利。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合作医疗制度和体制缺陷、农民的低信任度和主体意识变化、医疗服务供需双方行为选择、法制建设滞后等非经济因素。应通过创新制度模式、强化政府责任、提高干部服务意识、关注农民观念变化、调控约束供需行为、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和加快合作医疗立法,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模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3]3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QA市是河北省的3个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衰亡、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日趋严重的问题,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政府于2003年1月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在2010年建立基本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推进,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本文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衰亡、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日趋严重的问题,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政府于2003年1月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在2010年建立基本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推进,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本文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掀开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崭新的一页。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面临一些困局,政府应从组织、管理、资金、技术、服务上,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良好的制度平台,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宁波市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同步推进农民大病统筹、贫困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9月底,全市参保乡镇105个,占87.5%:参保村2599个,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初衷是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通过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对富拉尔基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真实反映出党和国家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建议,希望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好的实施尽一分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朱爱武 《乡镇经济》2008,24(11):62-6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中国广大农民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制度。文章通过对宁波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调研,分析了宁波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对策,以促使宁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0月,中央作出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中央明确要求各地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本着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宁  秦富 《科学决策》2005,(6):19-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中,一共有三方主体参与,分别是政府(包括基层和中央)、农民和医疗机构。由于新型合作医疗涉及农民的医疗保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事关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大局,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关的财政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新合疗”的西部效应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主体的目标差异,形成该制度建构过程中政府,医疗机构和农民的三方博弈,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十分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使农民成为此项制度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创新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的医疗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却日显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2003年国务院等多个部门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决定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而采取的重大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合作医疗制度和体制缺陷、农民的低信任度和主体意识变化、医疗服务供需双方行为选择、法制建设滞后等非经济因素,应通过创新制度模式、强化政府责任、提高干部服务意识、关注农民观念变化、调控约束供需行为、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和加快合作医疗立法,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张倩  张涵 《辽宁经济》2008,(4):19-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措施;将有力地整体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改革.因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有着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意义,如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值得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广泛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项新制度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2003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农村迅速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新农合制度保障水平低,社会满意度差;新农合制度的宣传不到位,医疗费报销程序繁琐;外出务工农民的医疗保险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等.文章对此提出了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健全补偿筹资机制,加快推进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秋芳 《中国经贸》2014,(8):199-199
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以大病统筹为主,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参与。这个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治病压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等多种问题。本文对新农合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