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利红 《魅力中国》2011,(21):297-297
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为学生审美体验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
杨婧 《魅力中国》2010,(31):353-353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3.
任丽 《发展》2013,(6):109-109
关于"阅读与鉴赏",《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重在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优秀作品的意识,重在鼓励并提高学生独立探究深入思考的能力,重在强调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在  相似文献   

4.
张秋红 《魅力中国》2011,(10):126-126
情感共鸣是进行交流沟通的最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必将促进人物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被文章的情感所感染,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5.
宋建华 《魅力中国》2014,(6):167-16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又是难点。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去思考,在积极的思堆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魏清华 《魅力中国》2014,(1):204-20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赵建立 《魅力中国》2011,(12):268-26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朱锡广 《魅力中国》2010,(1X):162-162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句作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盛欣 《魅力中国》2009,(22):260-260
阅读是阅读者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知识的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相似文献   

10.
李晓辉 《魅力中国》2010,(27):114-115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相似文献   

11.
周克勤 《发展》2012,(6):153-15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且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到高尚情操与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新课标”还要求,阅读活动要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关心当代文化,尊重文化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赵胜乔 《魅力中国》2011,(9):126-126
让阅读要唤起学生的情思,让学生在情感之中阅读,学生就会在精略阅读中自悟自得。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且感悟、获取、愉悦.然而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愿意自己读,总希望听老师讲,而且缺少感悟,较少获得,产生不了阅读的愉悦和冲动,不能很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和学生互动,以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4.
袁晓红 《魅力中国》2013,(17):231-231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在2010年暑期教体局组织的培训中,尹建莉老师做了《阅读改变命运》的报告。她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重走自己阅读、解读、体验教材的过程。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教研经历,下面把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屈俊红 《魅力中国》2013,(32):139-139
生本化阅读,是一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阅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在生本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课堂为生成而预设,搭建教学的生成点。在多元解读中、生活体验中、探究活动中、思维拓展中生成。我们需要构建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关系,让生本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中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根据情感过滤假说,情感主要在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等方面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有重要影响。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英语报刊阅读选修课中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难度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动机,提高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降低焦虑感。  相似文献   

17.
陈勇 《发展》2009,(6):102-102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又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它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对文本客体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并用智慧与理性去理解、启迪和培养,想方设法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刘文春 《魅力中国》2013,(8):238-238
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转换一信息输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读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行有效地阅读,通过文本输入,使学生获取和处理文本信息。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化所学内容和语言,并进行语言输出。  相似文献   

19.
陈桂英 《魅力中国》2011,(15):208-208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是教育规律、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语文课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这需要教师注重生活积累,并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魅力中国》2010,(24):134-134
教师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悟领情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