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振平  余道望 《发展研究》1994,(6):12-14,35
一、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本省充分利用地缘、政策优势,努力扩大国际间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和合作,积极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工业企业逐年增多,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加入WTO,国内国际市场将完全统一。福建的工业企业,如何迅速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我们认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福建省工业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状况 1、政府对科技扶持力度加强。2000年福建省地方财政科技三项拨款5.12亿元,比上年  相似文献   

3.
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从企业动态演化的视角,对"十五"前后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来源进行考察。通过采用企业微观数据,结合BHC方法①和偏离份额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和资源重新配置在工业生产率变动中的作用,为转轨时期工业生产率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解释。本文发现,在考察期内,工业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增速都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存活企业生产率水平最高,进入企业生产率增速最快,退出企业无论是水平还是速度都处于最后。对于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存活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占近一半,而企业演化导致的资源重新配置贡献占另外一半,说明企业演化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是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揭示出以建立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制度改革及新上投资项目对现阶段经济增长质量的意义。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在转型过程中制度潜力的趋弱以及产业发展趋于成熟,增强存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则是实现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摒弃"从要素投入研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传统思路,强调技术来源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性作用。基于2004—2016年两位码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估计不同技术来源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国外技术引进促进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内技术购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企业自主研发能够促进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技术密集程度低的行业对外部技术依赖性较强,自主研发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工业企业选择性地发挥外部技术引进的优势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比依赖单一技术来源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贺俊  陶思宇 《经济纵横》2019,(10):64-7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最初几乎全部依赖国外技术支援到依靠归国科学家和自力更生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创新体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引进到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在市场应用过程中不断形成再创新能力和正向设计能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中国工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路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日臻完善,由改革开放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到企业主体地位逐步提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企业主导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成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再到后来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竞争,特别是民营企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逐渐形成了内生、自主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当然,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仍然任重道远,针对技术标准、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和复杂生产装备等仍受制于人的问题,应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制度约束纳入到FDI技术溢出渠道中,并选取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通过OP三步法获得技术进步指标以科学衡量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真实状态,然后采用系统矩估计(SYS-GMM),分析FDI水平溢出、前向溢出和后向溢出对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转轨过程中所特有的制度约束使国内企业难以实现技术进步;在这种制度约束下,FDI三种技术溢出渠道对国内企业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各异;FDI来源渠道所产生的技术溢出也不一样,制度约束显著影响国内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福建省前300强企业作为样本,采用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2002-2018年间的工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福建省前300强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且东西分布差异显著,2018年有93.33%的前300强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市.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市仍...  相似文献   

8.
陈铭勋 《发展研究》2007,(7):19-120
三明地处福建中部,是海峡西岸生态、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大量人才外流,企业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减弱,造成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及优势企业少.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技术知识的来源分为内部R&D、购买国内技术、引进国外技术3种,不同来源的技术知识最终都需通过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内部R&D及购买国内技术均能直接促进企业原始创新,并增强企业的吸收和学习能力;相反,仅仅引进国外技术不能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需要与内部R&D或购买国内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金发 《发展研究》1991,(2):14-19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担了占绝大多数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骨干产品的生产,为财政收入提供了大量的利税。1989年福建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上交利税28.86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4.4%,1979-1989年共上交国家利税175.49亿元,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66.0%,1991年是“质量、品种、效益年”,如何提高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及企业发展后劲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1990年12月25日,《发展研究》编辑部邀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交处、福建省经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工交处、省工商银行及福建省电子计算机公司、福州第二化工厂、福州棉纺织印染厂,福州华联商厦等单位部分同志围绕如何提高福建省全民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产出"的理论框架,利用2005—2010年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采取密切值法对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更直接;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内部R&D、技术引进和购买的大力投入是其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企业中科技机构覆盖面不足、引进-消化吸收比例不当使得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暂时落后于浙江和上海。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火炬计划统计报表"的分类,归纳出5个企业外部技术联系渠道,即大学、国内研究机构、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及国外研究机构。以514家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5个外部技术联系渠道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大学的技术对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数的影响显著;来自国内研究机构的技术只对专利申请数具有显著影响;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技术对技术创新绩效无显著作用;来自国外企业的技术对新产品数的影响显著;来自国内企业的技术对技术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将绿色创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工业企业技术活动中,已经成为突破环境和资源约束、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能源消耗量、三废排放量等纳入研究框架,运用超效率网络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各省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在2013-2018年间,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省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趋势逐渐缩小;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阶梯式空间分布格局,与东部地区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持上升的趋势相比,中西部效率水平不仅存在绝对水平明显偏低的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了增长幅度的差异;成果转化期的效率值低于科技研发的效率值,纯技术效率水平过低是造成两阶段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我国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均大于1,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从三大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ML指数主要归结于技术进步指数TC的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ML指数则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的增长。通过上述研究确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损失的来源和真实原因,为企业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USPTO的中国专利数据,从产业共性技术的特征识别与测度视角,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专利的技术价值与外部溢出效应,但其对企业专利技术基础性及关联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整体促进作用不明显;产学研合作更能促进大规模企业在自身知识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而对小规模企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效应则不显著;不同行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效率的角度出发,采用基于串联的两阶段DEA模型测算2011-2015年30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率及其子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R&D经费筹集来源对工业企业创新不同阶段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率2011-2014年呈上升趋势,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其中,转化效率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平均研发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工业企业成果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从R&D经费筹集来源看,政府以税收补助的方式更能促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提高,而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则企业自有资金能显著促进转化效率提高,政府直接补助对企业总体效率和各阶段子效率都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政府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以求持续激励企业参与创新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广东省2005-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计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地级市政府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科技政策力度越大,越能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科技政策的激励作用主要通过研发强度这一中介变量产生;科技政策不仅能促进企业的策略性创新行为,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的实质性创新行为;直接激励类型的政策对企业创新并无显著影响,而营造创新氛围的间接激励类型政策则对企业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政策激励对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2—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将区域层面的工业企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以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OLS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水平对工业企业两阶段创新的作用。结果发现:①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水平对区域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②在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均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水平的交互作用,这一交互作用削弱了两者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③知识产权保护、经济水平对工业企业技术研发阶段的影响强度大于技术成果转化阶段;④基于我国各地区当前经济水平,大部分区域仍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进一步促进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以及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但是成功的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竞争优势和定价权,而失败的技术创新必将给创新企业带来惨重损失。这就需要从技术创新的概念出发明确认识技术创新的模式及分类,以及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在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时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heds light on th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R&D financing sources respectively from a supply-demand combined perspective, namely subsidy from government and venture capital in market, o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ur empirical analysis is based on a unique data set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located in Beijing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5. In terms of the two stages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untangles and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the two financing sources on R&D input, patent output as well as profit outcome. We find that both supply- and demand-side external R&D financing channels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n terms of input, output or outcom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sized enterprises. Supply-side subsidy tends to be more effective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while venture capital shows a demand-side consideration on technology evolution by focusing more on the back end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Both government subsidy and venture capital can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tire innovation proces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whereas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ubsidy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profit outcome and venture capital can only affect patents posi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more on small and micro firms and increase such firms’ access to venture capital through a process of certification, so as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market functions.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考察各所有制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结果发现,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所有制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国外技术引进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国内技术购买对民营企业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它类型企业没有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对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自主研发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而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显著促进作用。考察吸收效率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各种来源技术吸收效率整体较低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