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牵涉到原作,译者和读者。由于译者的差异和历史,文化等原因,完全的忠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其合理性及其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近年来逐步受到译界关注,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可以说是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分不开的。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科技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科技翻译同样凝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科技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是为了达到对原文更高层次的忠实。  相似文献   

3.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不容忽视。诗人庞德所翻译的中国古诗明显不符合传统译论“信”的标准。其创造性的翻译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也是庞德对文学翻译作出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译学界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关注。译者是最核心的翻译主体,其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原文的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充分发挥创造性,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叛逆"。在科技翻译中,译者也可以而且必须进行适度的叛逆,使译文不仅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而且能够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若能使文章在平实中增加几分美感,则更是不可多得的科技译文。  相似文献   

5.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翻译成为女性与社会抗争的有效手段。女性主义者在翻译中利用叛逆性向社会彰显她们的价值。该文通过对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观、翻译策略及其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叛逆的概述,加深人们对女性主义观及其创造性叛逆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原则之"忠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其缺乏客观的定义或标准而缺乏可操作性。然而,对于翻译活动而言没有绝对准确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评价翻译的忠实与否。文章从"文化传真"的角度来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7.
忠实与叛逆这两种基本的翻译行为是辩证统一的。由于翻译实践活动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转换,译者创造性地叛逆可以更好地忠实于原文,使翻译活动更为有效地服务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对原作的再创造 ,就必然存在叛逆。创造性叛逆不是误译。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是翻译中的删减、增加和意译。这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该文尝试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并分析了它的 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标准上,以往多强调“信、达、雅”,而今天更主张“忠实、通顺”。从进口、出口的物品,特别是药品、化妆品广告单或说明书上的翻译,我们可以窥见当代的翻译标准。其实,翻译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确切地表达,理解与表达通常又是互动的,然后反复校核看是否得当贴切,由此达到忠实和通顺。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事翻译必须广泛涉猎不同化间的差异,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把“忠实”放在第一位,同时要通顺、易懂。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作家、翻译家,他提出翻译应该要遵循三条标准,即"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本文首先阐述了林语堂的翻译观,接着介绍了林语堂的翻译观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文化身份的再现,它受制于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注重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该文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来进行分析,揭示在这个传统翻译研究标准之上还有一只操控翻译行为的手———“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本文立足于“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通过对《红楼梦》两个不同译本中若干例子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杨、霍在有关文化内涵的翻译上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阐述在“忠实”原则下,文化翻译应灵活运用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项实事求是地应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早就倡导过“信、达、雅”三原则,但现代翻译界对“信、达、雅”也有不同看法,如当今一些中国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信”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应放弃对“信”(忠实)的主观追求。但笔者在翻译《见证南京大屠杀》时,感到“信、达、雅”的“信”尤其重要。“信”即“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第一要素和标准,因为翻译是一项实事求是地应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高质量的翻译必起“信”于原文。然后把全文调整到“达”和“雅”,以求更高更好的“信”。这一过程就是在日汉翻译实践中“达”和“雅”之上的大“信”的实现机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活动,它包含着对原文含义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译文完善等过程。本文作者从科技英语特点出发,着重谈了翻译标准、要求和技巧。科技英语翻译在“忠实”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则重于它的科学性、逻辑性、正确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18.
就忠实的概念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把握“忠实”的原则,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阿尔比以“意义是忠实的归宿”为出发点提出了意义忠实的三大参照要素:原作者的“欲言”,目的语以及译文的读者,以及衡量“忠实”时不可不考虏到的三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历史性及译文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9.
英语翻译工作是一个辨证统一的过程,是忠实与通顺的辨证统一,是正确理解与确切表达的辨证统一,也是直译与意译的辨证统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遵循辨证的思维,把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基本标准,综合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 正确理解原文,确切表达原文,才能使翻译工作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忠实观”的束缚下,“隐形”和“透明”是译者所要遵循的规范,也是其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走到了一起,译者主体性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女性主义译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