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热"、"争建孔庙"的出现,彰显了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然而仔细观察发现,保守主义思想正在不断地向经济、政治等领域扩展。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当代中国的保守主义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认识保守主义的几个误区展开,来探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认识和对待当代的中国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石,生态意识培养必然也必须植根于区域文化。岭南文化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性和务实性等特点,这对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双刃剑,既有促其形成之营养,也有碍其发展之羁绊。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意识培养策略:以理性精英文化为导向反省环境行为,在"思"中引导生态意识;以市场和经济为杠杆调节环境行为,在"利"中激励生态意识;以法规制度为准则规范环境行为,在"律"中培养生态意识;以环境教育为手段警醒环境行为,在"忧"中形成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铁 《环境经济》2013,(10):65-65
什么是生态城市?怎样理解其中生态的含义?这些年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时候,笔者发现有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强调视觉效果,要"眼睛看得见绿色"。第二种是地理的概念,通常在城市地理规划中突出以环境为主题。第三种是经济学的认识,更注重从宏观层面合理配置资源。这对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空间资源的配置、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有很大影响。前两种认识非常流行,主导了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第三种认识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公认,但在我们这里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管理者、城市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年来,西部地区为了消除弱势,缩小差距纷纷制定了各种赶超战略,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浪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西南民族地区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特色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在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基础上就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良性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要素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但在经济理论中和中外经济思想对其认识上却有一个漫长、曲折的变迁过程。有意识地从文献中提炼其有价值的思想和智慧,成为我们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资源和环境生态难题的思想源泉和财富。资源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和世界性属性也决定了只有通过各国、组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现代化与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追求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共赢为指归的生态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内容,政府推动与引导对中国生态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世纪以来,与政府在经济增长上强力作用相反,环境问题上"政府失灵"凸显,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政权软化。面对环境难题,政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引领生态现代化能力,构造与生态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权力运行方式和体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词语来源与含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等方面系统地对比和阐述了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接近或相似。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决定了二者之间交叉学科的出现;经济学借鉴生态学,二者逐步走向融合。但由于"生态"是保守的,而"经济"是积极主动的,所以在经济与生态发展之间仍存在"鸿沟"。怎样处理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跨越"鸿沟"是摆在国内外学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仍应该是学科间的交融,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9.
"市场万能论"认为,市场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它本身有一种"自组织"能力。事实打破了这种"迷信"。诚然,市场机制具有很强的活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然而,它带有自发性、盲目性、短期性、个体性等缺陷,片面强调市场化就会出现很多预料不到的风险,特别是人类面临的生态安全不能靠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估体系,对南京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南京市1996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均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受到胁迫;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6.32、13.45、13.95、13.92;生态可持续指数处于"强不可持续"。生态安全一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造成生态安全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过度消耗、人口数量大和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等。  相似文献   

11.
国内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形成的"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伦理学"本质上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化的解读。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作为"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伦理学"之本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清算,在本体论上确认了历史与自然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的生态思想,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斌 《江南论坛》2012,(5):23-25
对于保护环境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是保护的理由和方法不同。而研究企业各个生命周期的生态生产行为,离不开"人"的生态价值观的转变,这就要求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单单空洞地离开"人"而谈论"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是反映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内容。造成生态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便是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生态责任已成为政府责任体系中新的、高层次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决策中的生态自觉。在打造责任政府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应在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使政府在决策中实现从过去的"单一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包容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要在"包容性增长"新理念指导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建设生态政治、努力提升生态文化以及积极构建生态社会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水利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实例说明水利建设中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会出现的弊端,提出水利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都应按生态经济环境水利模式来搞,使我国水利工作进入生态经济环境水利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城市化战略中编制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这一理念则能提高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增强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训练人们的环境技能,指导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文章从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总体规划、切实落实规划环评制度、环境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理论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框架,在理论上具有二元性.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消费需求角度强调应用合理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但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上却不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后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从社会生产和供给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环境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时,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本质原因,并辩证的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都市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生产"不重"生活、生态"、科技创新不够、文化互动不足和经营管理机制不活。为了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园区的作用,提出了认识都市农业的科学发展意义,发展新农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集客力"、强化历史文化立体开发,提高"回客力"、创新管理经营体制,调动积极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我院对酒店管理专业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两年来该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但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这之中尤以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问题为重,学校、企业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实习期间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改善这种现状就应该从法律建设、学校培养及管理、学生教育及企业完善等角度出发,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实习环境,保证培育出更好、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