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利用地下空间去主动弥补、协同地面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思路,探索了地下空间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中的角色、作用与策略,提出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在空间布局、功能开发、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规划方法和资源评价、需求预测、专项规划、低碳节能、保护协调、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实现其"地面保护、地下发展",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为城市节地与地下空间的利用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王月涛  宋婧雯  薛滨夏  张远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4):99-107,封2-封3
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中普遍存在着空间脉络断裂的问题,割裂的历史建筑、街区和片区恰似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在剖析造成"孤岛效应"的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空间脉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对山东地区典型历史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街区及片区的空间特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针对三个层次上"孤岛效应"的主要性质和特点,提出空间特征优化、空间联系延伸和空间组构平衡三种空间脉络改善策略.这将有助于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关注重点从"实体"转向至"脉络",完善历史城市中空间保护体系的架构,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霍珺  韩荣 《城市问题》2014,(1):40-44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公共空间面临的新问题和需求,从建筑学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功能置换是影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改造的重要因素,并以无锡市南长街历史街区为研究案例,总结了功能置换中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营造的三大特色——空间的复合性、界面的艺术性和场所的历史感,并对营造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4.
潘航 《价值工程》2014,(2):300-302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地方性文化集中展现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对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现实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在土地利用、传统商业发展、地方性文化保护、街区保护和修缮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历史街区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文化维度(TSC)"三维一体"的多维保护模式。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实例,将历史街区多维度的保护模式与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相融合,探索文明街历史街区整体、活态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滕有平  杨帅 《城市问题》2021,(1):90-95,103
在"城市双修"与"精明式增长"语境下,绅士化与商业化严重的江南地区历史街区存在的空间界面生硬、空间品质缺乏、地域文化缺失等弊端,已是业界与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江南地区15个历史街区的田野调查与开源性数据分析,从场所的物理属性、精神属性以及社会属性三方面着手,辨明历史街区场所营造的关键,进而提出"空间结构多元化、空间群体活力化、第三空间人性化"的营造策略,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和象征,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历史街区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兼顾历史与现在、物质与非物质关系,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更新等多方面的关系.中国一汽历史街区是长春市的重要历史街区,在保护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其价值和现状,从强化空间景观规划、建立...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生活基础设施落后,建筑和小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居民生活品质下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文章阐述了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中,运用整合空间,功能重构和文脉延续的空间改造途径,这些改造途径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来混杂的空间结构,使宽窄巷子充满新的街区活力。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物质形态和文化传承的双重属性。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既要实现历史街区物质形态和使用功能的改善,又要保护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不受破坏。基于适应性单元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历史街区适应性更新策略;梳理了里院空间和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分析了青岛四方路里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里院更新的基本目标,设计了里院更新的适应性单元,提出了适应于青岛四方路里院现状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龙门浩历史街区作为重庆主城区最后一个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被称为长江南岸老重庆的标本。面对不断加剧的发展压力,龙门浩历史街区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态类型学从不同尺度层级对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进行解读,有效揭示其内在特征以及历时演变过程,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实践的操作提供基础性依据和切入点。运用形态类型学理论,从城市脉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历程、形态肌理和建筑类型等方面对龙门浩历史街区更新保护进行分析,探究形态类型学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和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老道外街区是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代表,研究基于共生理念探讨老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情街的更新发展,从历史街区与城市功能、新旧空间与历史文化、院落与业态经济三个角度分析历史街区的“共生”发展,以期达到激活历史街区和活力再生的策略,实现物质文化的有效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北京朝阜路为例,分析了历史街区发展旅游业的基本面。探讨了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特别分析了在文化传承基础逐渐瓦解和社区陷入衰败的情况下如何突破固有限制,通过以文化创意为重要内容的都市旅游重获生机。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京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城市文化战略的转化趋势,对南京市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南京的城市文化战略和全球趋势一致,由注重社会文化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转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以文化设施建设,文教机构扩展,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文化空间营造与大型文化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经济策略和城市行销策略.文化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城市空间重构,不仅加快城市空间外向拓展,而且通过功能空间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明月  代安锋  熊兴军 《价值工程》2014,(30):160-162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近年来城镇发展势头不断加快。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行政建制沿革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对云南城镇历史发展沿革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云南城镇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从历史沿革中找寻云南城镇历史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外在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刘佳  过伟敏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137-140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建筑测绘,结合镇江近代历史背景,从建筑学与设计艺术学的交叉视点出发,运用大量一手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镇江伯先路—京畿路历史街区街道形态的分析,以及对其中历史建筑从空间到造型所进行的分门别类的认知研究,充分挖掘其中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建筑生存现状,对该街区的保护开发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研究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行政区划是我国城市布局和建设的重要手段.建国以来,在关于市制建设的行政区划调整模式上,我国先后经历了"切块设市"、"整县改市"、"地市合并"以及"撤县(镇)设区"等,不同模式的行政区划调整.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从行政区划调整的角度出发.基于对相关城市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地级市和直辖市的数量、面积和人口的影响,试图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在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居住空间结构的合理程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整个城市效率的实现。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了杭州市内具有一定规模住宅片区的信息资料,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这些住宅片区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将杭州市居住空间分成主城区老式小区、经济适用房住区、城区中高档小区、新区中高档小区和新区中低档小区等五类。分别阐述了这五类居住空间的分布范围和特点,揭示正在不断演化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并归纳总结不同阶层区划化居住的特征,思考城市摆脱居住空间分异负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城市竞争力提升与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城市空间重构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处于快速转型期中所出现的普遍现象,它既表现为自发的空间重组,更表现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而采取的种种主动策略.在中国转型时期,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空间重构已经构成一对内在关系密切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城市空间重构已经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此命题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空间重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空间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航 《城市问题》2011,(3):16-20
城市空间是由一系列块状功能区组成,如商业区、商务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区是相关功能主体空间集聚的结果,它们的空间变化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演化。认为在城市功能空间演化中,集聚以及由此形成的集聚效应具有关键作用。对集聚效应在城市功能空间演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梳理,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峰 《城市问题》2008,(2):41-45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