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严格控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生产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应重点开发木薯、红薯、甜高粱、秸秆等农作物原料,挖掘非粮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自2002年新疆农科院联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农业部农业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新疆甜高粱生产燃料乙醇科研攻关团队以来,课题组技术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在甜高粱的品种选育、高糖高产综合栽培、秸秆贮藏、固体发酵等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审定甜高粱新品种1个(秸秆含糖率可达17~20%);确定了不同生态区早熟品种、特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的高效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甜高粱     
甜高梁作为糖料作物,可以制糖、制酒和青贮作饲料;甜高粱茎秆汁液可以酿酒,同时还可转化成酒精作动力燃料,发动机稍作局部改装,便可应用.大量开发的生物乙醇可称为地球上的"绿色油田".开发甜高粱的综合价值,可以获取农业、畜牧业、加工业能源与环保产业的广泛效益.  相似文献   

4.
甜高粱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益已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发展甜高粱种植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推进本国种植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近日培育成功了能源、饲草兼用型甜高粱夏播新品种“能饲1号”,并通过了省级鉴定,从今夏开始在河北示范推广,实现了育种专家把农作物转化为再生绿色能源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我国甜高粱种植产业发展的困境,总结了甜高粱种植产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即需求端对比优势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对当前甜高粱青贮存储的不同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日前,辽宁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员邹剑秋主持完成的“生物质能源甜高粱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应悄”研究取得突破,经国内资深专家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融合了。  相似文献   

8.
农村能源利用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晖  张静 《林业经济》2012,(9):93-96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正处于从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向现代能源消费结构的变迁过程中,相比于城市用能而言,农村能源的消费水平仍然落后,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偏低,生态问题频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技术服务体系滞后以及农民的能源理念缺失4个方面,有必要从创新农村能源政策安排、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健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得力举措,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日,在新疆专门从事甜高粱品种研究和深加工项目的吐鲁番农科所所长王新勇宣布,利用甜高粱生产燃料乙醇取得技术突破,这是生产生物质乙烯的前提,目前新疆试生产乙醇(63%)已形成年产500吨的能力,为生物质乙烯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寻找石油替代产品的全国首家新型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3月2日在北京成立。这一国家级权威研究机构是专门为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设立的。中国农科院已将生物质能源研究列入“十一五”6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行动之一。院长翟虎渠表示,研究人员将在能源作物甜高粱、油菜、甜菜、甘薯等;燃料乙醇、生物柴油转化;沼气、生物降解地膜、生物质致密成型、能源微生物等相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创制一批生物质能源新产品、新设备,以支撑新兴产业。新的研究机构由该院多家研究所整合优选而成,并得到科技部、农业部等…  相似文献   

11.
被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并搭载中国实验八号卫星进行航天基因诱导育种的“绿醇源”甜高粱优良品种研究成功。专家指出,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这将大大促进中国能源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源面临着诸如人均能源资源不足、分布不均,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21世纪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并对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及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我国煤炭市场供需状况和进出口贸易,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产业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运用Vensim-PLE的仿真模拟软件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发展子系统、能源消费子系统与碳排放子系统在内的兵团高排放产业低碳发展模型。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识别了兵团十大高排放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第二,兵团高排放产业的碳排放表现为波动上升与两极分化趋势;第三,在兵团高排放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仿真上,单因素下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效果>产业规模调整效果>环境治理投入比例调整效果>科教投入比例调整效果,组合因素下情景条件设置越严格,调整效果越好。基于此,从降低高排产业产出比重、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改革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三方面提出了碳减排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能源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进行则算,并将其划分为二氧化碳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区域.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发达省区总排放量大、排放强度低、人均排放量高,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文章在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产业结构、GDP、人口、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度以及能源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六个方面对典型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并做出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减排工作中应重视省区之间的差异,将各省区功能定位、减排成本、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指标纳入减排评价指标,建立技术与资金合作的联合减排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能源紧张情况下的低碳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农业能源消耗总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和预测,发现农业生产能源消费总量与煤炭、焦炭、柴油、燃料油以及电力的消费量成正相关,这些能源在农业消耗中比重大,利用效率不高,燃料油、电力的消费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程度已经超过了煤炭等的影响程度。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的能源消耗,是实现农业减排、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强化高集约化程度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生物质能,大力更新农业机械及技术。  相似文献   

16.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水土资源制约,未来农业生产增长将依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由此将带来农业能源使用与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技术进步被认为是减少农业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能源-经济CGE模型(GTAP-E模型),构建2012—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情景方案,模拟未来农业生产增长趋势,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使用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2012—2030年农业部门对能源产品消耗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产出增长率,同期农业碳排放增长超过120%。尽管影响机理存在差异,农业全要素技术进步和能源增进型技术进步在控制农业能源增长、减缓碳排放起均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大量耗竭且带来多方面的污染,因此对清洁高效能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餐厨垃圾具有含水率高、易降解等特性,是厌氧发酵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底物.利用厌氧发酵产甲烷技术能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八大期间,"城镇化"、"城乡发展"等词被多次提及,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密切关注,而作为以能源产业发展为主的能源型乡镇的城镇化更是涉及了城市转型、城镇化、资源生态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的例子——长治振兴新区,依托企业优势,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因而分析其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学理优势,也为其他能源型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市为例,采用 Divisia 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9年南京市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南京市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型;能源效率对南京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加快工业低碳化转型,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南京市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据科学技术部消息,共有20种农机项目列入今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其中包括:农用机械3种:县(市)级计算机农业管理系统、ZBFS—1暗式坐水(灌水)点播机、QZY—F4型风力气压自动扬水机;农副产品保鲜、储运及加工技术6种:固体燃料高效燃烧炉、水稻干燥技术及新型水稻干燥机、高水分饲料用玉米密闭贮藏技术、木废料能源联合干燥设备、SFSP112×50C锤片粉碎机、刷轮式棉种(籽)脱绒机;农田水利设备1种:新型微灌器材;农村能源生态工程1种:生物质热解气化集中供气技术;森林防护技术装备1种:与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