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粮食经济》2013,(5):71-71
近年来,我国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2500亿公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大量损失。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公斤,相当于6160万亩良田粮食产量。而且,由于农户储粮条件差,科学储粮技术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近年来,我国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2500亿公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大量损失。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公斤,相当于6160万亩良田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户储存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60%左右,储粮损失平均5~8%。全国每年农户储粮损失约250—300亿斤,折合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左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储粮损失,实现“藏粮于民”,对于改善和加强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9年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粮农2.4亿户,平均每年农户储粮总量为3000亿公斤,全国每年在农户储粮环节上造成的粮食损失达200亿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国家规划的粮食主产区和后备产区,也是产粮大省。正常年粮食总产量在275亿公斤左右(其中:玉米200亿公斤,水稻60亿公斤,大豆和杂粮15亿公斤),通过新增百亿斤商品粮工程建设,未来3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将达到300亿公斤以上,实现新的历史突破。但由于农民安全储粮意识不强,粮食在收储环节上损耗较大,增产未能有效增收。因此,加强农户储粮专项建设,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切实做到农民减损增产增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350亿公斤     
据国家粮食局调查测算,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撒遗留、过度加工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350亿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7.
国家粮食局日前在山东淄博正式启动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试点工程。由此开始,我国将用10年左右时间,为500万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年减少粮食损失55亿公斤。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粮食生产连迎丰收,廪库充盈,调销不畅,财政压力不断增大。有些人认为,现在粮食太多了,收不完、装不下、吃不了、用不完,因此不把节粮当回事,浪费粮食现象逐渐凸显。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达350亿公斤,主要是农户家庭储粮损失浪费和仓储、运输及粮食加工损失浪费。有关部门对数个大学餐后剩饭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无形粮田”的概念,即通过加强和提高储粮技术,减少储粮重量与质量损失,使粮食在从田间收获后到消费环节的过程中尽可能延缓品质变化,减少重量损失。广大农户是我国粮食存储的主力军,我国每年约有占当年粮食总产量50%以上的粮食由农户家庭储存,但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储粮损失较大,平均损失为5%-8%左右,影响了“无形粮田”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藏粮于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户科学储粮问题,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作过多次批示。温总理指出:“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储粮条件,减少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据国家粮食局调查,全国农户储存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60%。由于在储存过程中,鼠害、虫害、霉变严重,产后损失率平均为7%-8%,最高的超过10%,损失巨大。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确保生产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粮食储备包括中央、地方和农村储备。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意义上讲,农村粮食储备的作用则显得更加突出,因为有半数以上的粮食仍储存在农户手中,农户储粮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由于农户储粮条件差、保粮手段落后,特别是农户存粮批量少、品种多,增加了储粮管理上的难度,因而损失相当严重,主要有虫害损失、霉变损失、鼠雀危害。据报道,由于农村储存条件差、储粮技术落后等原因,受虫蚀、霉变、鼠害等造成的损失率在8%~12%,有些地区高达30%。但有关中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的报道数据差别很大,主要原因是损失调查统计的方法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11亿人口中大约有8亿多居住在农村,农民每年生产的粮食,除一部分卖给国家和到集市出售外,其余(约占粮食年总产量的70~80%)粮食多留作自已的口粮、饲料和种子等。由于大多数农户多为囤、袋、箱、柜等简陋储粮器具,加之保管方法原始,虫、霉、鼠、雀危害粮食较为严重。据专家估测,我国农村储粮每年损失一般为5~7%,个别严重的达10%以上,因保管不善而造成的粮食干物质的损失则无法计算。不仅如此,  相似文献   

13.
节粮问答     
<正>1.粮食产后在哪些环节损失最大?粮食产后损失最大的环节是在农户储存环节。根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农户储粮损失最严重的为东北地区,平均约为10.2%;其次为西北地区,约8.8%;长江中下游地区约7.4%;黄淮海地区约5%。农户储粮损失中,鼠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农户储粮鼠、虫、霉害损失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9%、21%、30%。造成损失的根本原因是农户储粮设施简陋,储粮条件差,缺乏科学储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适用于不同区域农村储粮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的调研,针对目前黄淮海等三区域农户储粮过程中造成储粮损失的主要原因和农户对储粮技术的需求,提出火力发展农户储粮虫、鼠、霉防治技术;大力宣传推广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农户家用小型粮仓;普及科学储粮知识;加强政策引导和国家投入等对策,这对于减少粮食主产区农户储粮损失、有效利用有限的粮食资源,从而实现国家粮食增产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是宣传普及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科学储粮。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进农村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提倡储粮科学用药,减少粮食中的农药残留,以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有利于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  相似文献   

16.
农户储粮方式损耗究竟有多大?国家粮食局最新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每年损失达1500万吨至2000万吨,相当于产粮大省山东的小麦年产量——去年,山东省小麦总产量约1800万吨。目前,农户仍是我国储存粮食的主体。据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农村有2.4亿多农户存粮,每年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调查发现,农户储粮大多采用传统方式,存在着“一多、一少、一差、一大”问题,即鼠、虫、霉害多,防护措施少,仓储设施条件差,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巨大。  相似文献   

17.
济宁市任城区有14个储粮单位,仓房容量0.8亿公斤,常年粮食存储量1亿公斤,储粮高峰时达到1.3亿公斤,超仓房容量60%以上,近年来出现了露天储粮多、租借仓房多,粮食储存难、保证储粮安全更难的“两多、两难”现象,针对这些新情况,任城区粮食局从基础工作抓起,强化了仓储工作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四无粮仓”质量,开创了仓储工作的新局面,先后被省市粮食局授予“规范化储粮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省粮局在济宁召开“全省仓储工作会议”,推广了他们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为了解决农户储粮方式落后、设施简陋、虫霉鼠害严重、储粮损失大的问题,近几年,湖北省粮食局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作,帮助农民减少储粮损失,开发无形粮田”。“一是建立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区,在示范区开展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储粮减损增收;减少农户储粮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科学储粮宣传活动。向农户发放科学储藏柜,免费发放宣传画册、粮食卫生小常识等宣传资料,利用宣传车进行巡回宣传。二是今年6月组织开展了粮食科技周”活动,在“沙洋农村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储粮技术,现场示范…  相似文献   

19.
保障粮食安全最根本的还在于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建立粮食应急预案制度,完善各级粮食储备体系,增加地方储备粮食规模,提高粮食供给安全系数。在农村产粮农户中推广“丰产仓”建设,以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扩大藏粮于民和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六成粮食存于农民家中,由于农村储粮设施简陋、储存技术简单、储粮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导致鼠、虫、霉危害。一方面,直接造成农产储粮损耗,储粮损失率达到8%~10%,每年我国农户储粮损失量高达150~200亿公斤,粮食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药剂的使用与乱用造成粮食污染,有些农户还采用农药杀虫防虫,造成化学药剂残留对粮食带来一定的污染.影响了食用卫生和环境安全。由此可见,在农村加快推行绿色储粮技术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