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引言 作为与中国有着许多相似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建立国内软件和服务业中是最成功的(Heeks.1996;Bhatnagar和Madon,1997b)。近年来印度在软件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印度由此成为目前国际软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成为软件业发展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与之相对应,同属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在发展状况、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国家综合实力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进入关键实施期,急需提升海洋产业的综合实力。文章首先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四个主成分: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和海洋环境保护能力。然后,选取几个指标动态描述江苏海洋产业与海洋产业发达省份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内地11个沿海省市中,江苏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排名第六。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江苏省海洋产业与我国发达省市海洋产业的差距,得出江苏省海洋产业的薄弱点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黄昕 《港口经济》2012,(10):42-45
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对台区位优势突出,海洋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应紧紧把握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新机遇,推进滨海新城建设、加快临港工业大项目“三维对接”、引导海水养殖从福州向省外和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引导政府及社会资本向海洋经济聚集、推进滨海旅游深度开发,快速发展壮大蓝色产业,提升福州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圣珍 《魅力中国》2011,(18):35-36
在国际关系史上,海洋自古就是世界大国的必争之地,也是它们走向世界之巅的重要路径之一,从西班牙、葡萄牙的新航路开辟到英国“日不落”帝国再到今天的美国“一超”地位,海洋兴国思想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新兴崛起国家,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海洋地缘政治环境,如何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构建适合中国国际地位的海洋战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最近,印度最大的行走式机器人“舞王”在孟买向世人亮相,它的诞生标志着历经8年努力,印度终于迈入了机器人强国的俱乐部。“舞王”名字源于印度教作为高科技代表的行走式机器人,是各国科技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韩国、加拿大以及西欧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能够独立研制。印度科研实力原本不俗,自然不甘落后。8年多来,在孟买理工学院机械工程部机器人研究室一群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印度第一台行走式机器人终于诞生。令印度人自豪的是,所有的机械、电子和电路系统都是靠本国现有的资源独立开发出…  相似文献   

6.
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切可被人类利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与能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根据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别。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四篇中对资源进行了概括性的界定,把其范围概括为水资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和矿产资源。由于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所以资源价格是基础性的价格,对整个价格体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资源价格体制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对近十几年来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增长与绩效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学术界甚久以来一直觉得是个谜。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同作为亚洲的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在综合国力以及人均GDP等指标上相若。经过20余年的经济改革,中国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上均大大超过了印度。譬如,在  相似文献   

8.
理解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增长——基于实证研究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源于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有利的外部环境,还是归因于经济转型和制度构建所取得的积极进展?自然资源禀赋究竟是前苏联国家经济增长的"福音"还是"诅咒"?本文利用前苏联国家1994~2001年的数据对以上两个争论进行检验。研究表明:⑴前苏联国家的经济转型进展并不显著,其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具有资源依赖型特征的产业结构重新焕发生机,与其经济转型关系不大。⑵虽然自然资源禀赋在短期内对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对制度质量和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要超过其直接的正向影响,因此,自然资源依然有可能成为前苏联国家经济增长的"诅咒"。  相似文献   

9.
海湾国家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目标市场,但近年来印度产品对中国形成了有力竞争。文章基于2006-2016年双边贸易数据,采用竞争力指标对中印两国在海湾国家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扩展引力模型对中印与海湾国家的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印度具有竞争力,但印度在农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较显著竞争优势,印度制成品竞争力处于追赶过程,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力,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正>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和自然资源的宝库。海洋对于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具有重大意义,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岸带、海岛、航道、水体、海底空间;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盐差能、温差能、风能等;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有:一是海洋矿产资源。目前开发最多的是油气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油田的最终可采储量接近一万亿桶(约1400亿吨),约占全球油气总资源量的45%。  相似文献   

11.
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以海洋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为基础。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及相关统计数据对海洋综合实力及其动态变异规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01—2016年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呈上升趋势,且具有阶段性特征,但要素层七大子系统对海洋综合实力提升的传递作用具有异质性。为此,需从以下方面提升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完善海洋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改善海洋基础设施效能,提高海洋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市场与国际竞争力;在合理利用现有海洋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海洋新资源,提高海洋生态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为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构建包括内源动力机制、激发动力机制在内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国的市场化共同培育模式、日本的产业政策的积极干预模式、澳大利亚海洋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韩国的内外连通模式等国际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经验。从发挥政府的整体协调作用、动态灵活实施普惠性的产业集群政策、完善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田燎  宋丹瑛 《科技和产业》2022,22(3):143-150
三亚市是中国最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正常旅游年2019年接待过夜游客近2400万。但是作为中国最具盛名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三亚海上旅游资源开发并不充分,如三亚凤凰岛邮轮港是三亚著名地标建筑,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运营困难,项目人流量低,开发停滞,整体亏损严重。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历史机遇下,通过运用旅游目的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探讨以凤凰岛邮轮港为核心建立三亚海上旅游合作开发基地,整合三亚的海上旅游资源,集中开发、互相补充的模式,使三亚海上旅游度假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The genuine savings index (GSI) is a simple indicator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an economy's sustainability. It defines wealth more broadly than orthodox national accounts, and recalculates national savings figures based on this new definition. Genuine savings aim to represent the value of the net change in the whole range of asset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development: produced assets,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human resources. This paper takes the broad framework developed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tests its applic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aiwan between 1970 and 1998, with the goal of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such measures quite broadly as indic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shows that both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aiwan have positive genuine savings rates over the period in question, with the United Kingdom registering lower ones than Taiwan.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我国是陆海兼具的国家,不少海域存在海洋争端。究其原因有海洋利益成为全球争夺焦点、国际力量的变化、中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以及美国重返亚太等。海洋争端影响和平与稳定、侵害我国海洋安全和海洋经济的建设。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我们必须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军建设、加强海洋安全合作、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16.
宋红娟 《特区经济》2014,(1):165-167
粤琼港澳台地区带海岸线漫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具备了发展旅游的资源、需求、区位和产品四大优势,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近年来,该地区的入境旅游增长幅度逐年下降,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对外经济体系和服务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也正发生着变化,旅游业面临着转型。海洋旅游资源作为该地区带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本文剖析了粤琼港澳台地区转型时期的旅游产业,分析该区域旅游产业的新形态,并提出了构建海洋特色旅游产品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王超峰  吴心如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14-220
第三方航空维修企业维修站的选址直接影响到航空维修服务的效率和可靠性,进而对民航业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维修站选址特点为基础,从政策条件、城市条件、市场条件、自然条件四个方面构建第三方航空维修企业维修站选址评价体系,选取50个国内机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和CRITIC法对评价指标组合赋权,进而利用TOPSIS方法计算各选址方案的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对50个机场进行分级,使第三方航空维修企业维修站选址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8.
南海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渔业及旅游业等资源。由于南海争议区域涉及到周边国家的多重双边关系,同时还受到美、日等国亚太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南海问题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热点问题。因此,要非常重视研究我国南海开发的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深入分析我国在南海开发中的优势与劣势,构建南海争议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的新型模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World development》2001,29(10):1623-1648
The idea of people's participation has long been part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But today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by village communities is widely accepted as an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examine how these institutions perform,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e disadvantaged. Based on extensive fieldwork among community forestry groups in India and Nepal, and existing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seemingly participatory institutions can exclude significant sections, such as women. It provides a typology of participation, spells out the gender equity and efficiency implications of such exclusions, and analyzes what underlies them. It also outlin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help analyze the process of gender exclusion and how it might be alleviated.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rade‐related impacts of rapid growth of China and India on the Malaysian economy and evaluates policy options to better position Malaysia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changes. Higher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 is likely to raise Malaysia's national income and to expand Malaysia's natural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exports, while putting downward pressure on exports from som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 Increases in the quality and variety of exports from China and India are likely to increase substantially the overall gains to Malaysia. The expans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sectors and the contrac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reflect a Dutch‐disease effect that will raise the importance of policies to facilitate adaptation to the changing world economy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Most‐favoured‐nation (MFN) liberalisation would increase welfare, and, by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raise output and exports of key industries. Preferential liberalisation with India and completely free trade with China would provide greater market access gains than MFN reform, but neither would be a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income as MFN liberalisation, and free trade agreements would lead to greater competitive pressure on many of Malaysia's industries than MFN liberalisation. Increased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uld boost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sectors in Malaysia, while improving trade logistics would benefit sectors with high transport costs, including the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