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为改变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既从事商业经营,又承担大量政策性任务的局面,三家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13个年头来,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出口、配合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定位不清、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政策性银行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务院宣布,由央行会同有关单位提出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方案,已经正式获得批准。此轮深化改革,任重道远。点评:三家机构改革的获批,标志着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批复中,明确三家政策性银行定位。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明确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性银行的定位。为什么会改革?首先要回顾下政策性银行"前世今生"。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  相似文献   

3.
罗娟 《新疆金融》2006,(9):14-16
农发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风险调控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的要求,农发行的经营管理逐步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认识农发行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风险防控水平,是农发行所有经营活动的核心,也是农发行业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政策性银行是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或政府的相关决策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其放贷支持的主要是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涉及不到的领域。我国在1994年先后成立了直属国务院领导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3月,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12年来,国家开发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颈”行业和国家需要优先扶持领域,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在这些领域的贷款量占其总量的9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4月,在全国设立省级分行30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专司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等业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7月,目前在国内设有8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和6个代表处,境外有2个代表处,是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经过12年的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已成为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和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与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相比,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微观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策性银行业务不断市场化,带有补贴的、政府指令的政策性业务比重逐步下降,而政策性银行自营的开发性业务比重逐步上升,政策性银行实现职能调整和机构转型的条件日益成熟,面临着继续发挥作用和转型的任务。国务院在200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做出了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战略指示,由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具体领导,三家政策性银行着手研究和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转型方案。2006年4月28日,中国金融学会在北京举办了“政策性银行转型与改革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改革问题,本文是作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有关问题的讨论情况,我们还在后面附上关于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改革的理论综述,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政策性银行转型要闯三道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将在2006年正式启动。之前,专家一直呼吁,在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同时,决策层应帮助政策性银行尽快实现转型,通过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服务于国家政策和战略导向。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当前的经营环境已然将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推入到一个尴尬的处境。政策性银行若不乘势突破原来的职能定位, 不仅其本身的生存发展成为“老大难”问题,而且我国经济将因政策性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开足马力突破新时期的瓶颈领域。  相似文献   

6.
政策性银行是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或政府的相关决策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其放贷支持的主要是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涉及不到的领域。我国在1994年先后成立了直属国务院领导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3月,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12年来,国家开发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颈”行业和国家需要优先扶持领域,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在这些领域的贷款量占其总量的9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4月,在全国设立省级分行30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专司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等业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7月,目前在国内设有8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和6个代表处,境外有2个代表处,是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经过12年的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已成为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和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与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相比,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微观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策性银行业务不断市场化,带有补贴的、政府指令的政策性业务比重逐步下降,而政策性银行自营的开发性业务比重逐步上升,政策性银行实现职能调整和机构转型的条件日益成熟,面临着继续发挥作用和转型的任务。国务院在200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做出了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战略指示,由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具体领导,三家政策性银行着手研究和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转型方案。2006年4月28日,中国金融学会在北京举办了“政策性银行转型与改革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改革问题,本文是作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有关问题的讨论情况,我们还在后面附上关于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改革的理论综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前,为了推动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把政策性贷款分离出来,我国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十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三家政策性银行走过了不平凡的风雨历程,并以其特殊职能分别在国家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8.
2004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这引发了理论界关于“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激烈争论。2007年1月19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重要讲话,指出将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定调市场化转型试点,进出口银行由纯经营政策性业务,向兼营政策性业务和自营业务转变。农发行将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至此,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在此背景下,研究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定位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目标定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是什么?与商业银行之间是否应该存在竞争?这两个问题,其本质在于改革的目标是以政策性为主还是以商业性为主。有的学者强调政策性。白钦先(2005)结合国外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经验,从宏观的战略的层面解析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一定限度下可以经营某些商业性金融业务,尽管其限度和比例有时因国而异,但都没有超过以政策性金融业务为主的界限。他还特别提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二者的界限在发...  相似文献   

9.
政策性金融是市场机制“缺陷”或不足的产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世界各国也都有所发展,已经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本文首先分析政策性金融的特点,接着简要介绍了我国政策性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目前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运行状况,最后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迄今,我国政策性银行建立和运作已近十年,为我国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农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政策性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解决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转变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赋予政策金融机构在决定贷款投向上的自主权;允许政策行银行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解决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允许推出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和业务。  相似文献   

11.
郇丽 《金融博览》2006,(5):16-16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一行一策”的个性化改革方案已由人民银行上报到了国务院.并即将出炉,这意味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酝酿的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将于今年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2.
张溪洋 《金卡工程》2009,13(10):166-166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家政策性银行要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改革.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难形成明确发展思路的农发行应如何发展?本文通过回顾其成立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各国政策性银行的普遍发展趋势,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政策性银行的分支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授权制度不够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滞后,缺乏科学性,内部稽核体制不顺,内控方式单一;经营风险预警机制亟待完善,完善政策性银行内控机制不能仅在管理模式和方法选择上做文章,而是必须从改革现行组织结构入手,进一步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晋杰 《中国外资》2010,(20):58-58
我国在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中,因法律框架不完善遇到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了政策性银行改革所处的法律环境和面临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尽快推动政策性银行专门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于1994年。十年来,三家政策性银行发挥着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重点产业、基础设施、进出口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政策性银行本质上也是银行,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其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同样面临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先后三次调整了业务范围.2004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逐步扩展了业务范围,突破了专司粮棉油收购的单一职能,按现代银行要求进行了内部综合改革,建立了全新的经营体制和激励机制,但仍存在法律地位不清、职能定位模糊、业务范围较窄、补偿机制不健全、历史包袱较重、经营管理落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其支农功能的发挥,农发行的改革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在此,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12年来,在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一些经营管理机制出现了不适应问题。为了促进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对新时期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促进“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完善“资金融入、资金经营、信贷准入、风险防控、经营考评”机制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之后,三大政策性银行的转型问题已成为国内金融改革的又一个焦点。本文对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当前政策性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的趋势和做法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目前实际对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四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举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既给农发行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农发行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强化经营管理能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迈进.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11年来,在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政策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政策性银行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对新时期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