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市管县体制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它的推行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该体制也产生了市县之间的矛盾加深、“小马拉大车“现象严重存在等若干弊端.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市管县体制改革也成了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高水平协同发展,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市管县体制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制度安排。基于夜间灯光和经济统计数据,本文使用渐进式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等方法评估1993—2007年市管县体制确立过程中新设市辖区的发展绩效。结果显示:第一,市管县体制的确立对新设市辖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市管县改革一方面促使新市辖区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促使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实现了地级市中心城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集聚。市管县体制的确立使新地级市政府成为完整的行政主体,其经济发展主动性显著提升,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了中等城市化初始集聚过程,形成了产城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径,这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城市化逻辑。  相似文献   

3.
市管县也叫市带县,即城市领导县(包括农村)。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一种体制,市管县始于50年代。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催生行政体制的改革,目前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地实行市管县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统而言之,实行市管县体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扩权强县改革的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市管县体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市管县体制是指由地级市管辖原属于地区管辖的若干县、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实行城乡合治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该体制的实行对于增强大中城市实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管县"体制的一些弊端也凸现出来:一是大部分的经济、社会决策权归地级市所有,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受到压抑,直接影响了县级行政的效能;二是"小马拉大车",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的作用,反而在与下辖经济强县的博弈中耗费了公共行政资源;三是管理层次过多造成了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过高;四是市对县的"刮、卡、要"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5.
“市管县”是我国地方政府地级市和县(县级市)的一种特殊管辖关系。全文从历史,现实和未来走向三个维度研究“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变化和未来发展,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治体制沿革和“市管县”的历史。进而着力分析“市管县”制度的利弊得失,最后给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趋势的预测,即实行“省直辖县”制度,并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区化: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在与市场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传统城市化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历史考察和现实经验表明,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也必然成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化、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转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市管县"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确发挥了指导、命令的上传下达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市管县"已逐渐成为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紧箍咒","省直管县"成为地方呼唤权力获得更大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一种美好愿望。个别省份的试验已经取得较大成就,"省直管县"逐渐被认为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广西在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存在着许多弊端:行政层次增多,管理成本,行政效能降低;行政隶属关系与经济发展竞争关系导致市县矛盾加剧;市管县体制限制了广西的进一步发展;市管县体制缺乏法律依据。为扭转其不利局面,广西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有利于促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增强省级财政调控能力。推进广西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实可行性:广西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具备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财政具备一定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其实,东部有些省份已经在试点"省管县",为什么要推进"省管县"改革?其体制比现有"市管县"有那些优越性?通过对"市管县"体制回顾和分析,以及"省管县"体制的优点,来阐述"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市管县体制下县级财源建设方略邓小军,姜原生,贺知辛,曲彩君,修忠良市管县体制是城带乡、大带小、促进市与县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不论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主客观等原因,特别是受“东北现象”的...  相似文献   

11.
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市科技工作是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文章通过对湖南省123个县市科技工作的调查,分析了县市科技工作现状,提出了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璐 《价值工程》2014,(23):17-20
县域是区域的基本单位,也是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地区。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县域投资环境既和其他区域投资环境具有共同性,又由于其城乡结合等特点具有特殊性。文章根据河北省县域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河北省各县投资环境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李树坤  张凯 《城市问题》2007,(10):23-28
以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为例,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沈阳和大连所属的县域城市竞争力作对比.实证分析表明,沈阳和大连的县域经济差异显著.因此,壮大县域经济是沈阳当前乃至今后的迫切任务.应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发展县域经济,将县级城市作为其中心城市的卫星城,为城市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出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县级市兼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性.县级市新农村建设以城市化为归属,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民向公民转变,加速全域城市化,在实践中弥补县级市城小乡大的缺憾,将从本质上推动县级市城市化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范力勇 《价值工程》2011,30(4):125-126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县域经济的自身缺陷以及人们在发展认识、发展策略途径选择等方面存在误区,导致县域经济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县域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地理条件、管理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县域经济需要根据不同特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和倾斜.县级层面的送域经济迅速发展,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县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基于不断增长的县域经济揭示了县域邮政速递市场状况及其经济特色,构建了县域邮政快递市场的基本分析框架.提出了县域邮政速递将会是整个邮政速递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城镇密集区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密集区均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今,其又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区域.城镇密集区的等级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而决定城镇密集区等级的要素很多,但最  相似文献   

18.
张瑞莉 《价值工程》2014,(7):149-150
郡县治,天下安。司马迁《史记》认为:"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具有承上启下、沟通条块以及连接城乡的枢纽作用。由于县域不仅有农业,还有非农业,因此,不仅是宏观和微观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由于县域经济在联结城乡经济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于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以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首先梳理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空间重构关系,在分析都兰县城乡空间现状基础之后,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都兰县空间重构的要求,提出了以功能提升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以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空间增长、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空间集聚、以质量提升强化城乡空间管治的县域城乡重构机制,并对县域、城镇、工矿区、乡村中心社区等的空间重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域金融制度的安排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当前县域经济中金融供给不足表现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金融制度的重新安排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