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新的国际分工之下,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中国尤为重要。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机会,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而且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位置,促使加工贸易的西部转移,协调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方石玉 《当代财经》2007,(6):81-82,86
我国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争得了"世界的加工厂"地位,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较大程度的破坏.如果单纯依靠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加工工业,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对追随制造业FDI的生产者服务业FDI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随着国际生产者服务业向中国不断转移,会对中国的加工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对承接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对外转移的浪潮正在兴起。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因此,正确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构筑有利于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产业平台,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以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以教育、医疗卫生业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就业增长推动的。生产者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是今兽譬国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但服务业难以承担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是今后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现代服务业业已经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国际制造业转移以来席卷全球的新一轮产业转移.这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印度、墨西哥等国家抓住机遇已经成为世界外包的中心.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国际软件外包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6.
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和政府强调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该文基于苏沪两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性影响的差别,认识到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是制造业发展的"短腿",江苏省应扎根先进制造业,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积极发挥生产者服务业对于制造业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服务业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凯 《经济问题》2008,(5):29-31
在经济服务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已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结构中的主流.创造吸引国际服务业FDI的有利环境,从而实现对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顺利承接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增长、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服务业FDI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及我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跨国公司为顺应这一趋势也开始了新一轮产业布局和调整。虽然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然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已经蔚然成风。一、服务业国际转移趋势不可逆转自2003年下半年步入快速增长后,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着全面较快增长的态势,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服务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全球外商投资总量的1/4。到1990年,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第一、二产…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已进入当前的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后工业经济即服务经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最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后工业经济的概念并明确表示美国经济已进入这个时代.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美国服务产业中生产者服务业中现存的问题.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并未实现与制造业的融合,两者的分离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和金融服务业的畸形发展,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隐患.以此为鉴,我国在服务业中不仅要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更应注重生产者服务业的效益回归,真正实现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谐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产业发展经验和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分工的深化和加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发展的关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应积极促进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同时,使制造业领域中各类产业要素得到充分激活和最优配置,从而推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业已经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国际制造业转移以来席卷全球的新一轮产业转移,这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印度、墨西哥等国家抓住机遇已经成为世界外包的中心。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国际软件外包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北京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催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有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高了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在新形势下,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及前瞻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级制造业.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拓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卫平  方石玉 《当代财经》2008,89(4):100-104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向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者服务业,并且日趋活跃。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对中国等东道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用C—D函数。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实证模型,考察1991-2005年中国生产者服务业FDI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GDP增长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是解决我国节能减排,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举措。文章通过国内外学者对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产者服务进口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中介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97-2008年的数据,引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两个中介变量,对生产者服务进口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内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技术进步是生产者服务进口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匡后权  邓玲 《经济导刊》2007,(12):48-49
目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经历大量转移制造业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向国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相似文献   

18.
王贵彬 《当代经济》2009,(20):98-99
连云港作为一个山海相拥的沿海开放城市,服务业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和城镇化进程落后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和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推动自身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连云港市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国际低端制造业加快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制造业发展迅速,服务业相对滞后,并已严重影响到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和可持续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在给予地区制造业带了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增长的良好机遇。以制造业发达地区苏州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制造业发达地区发展服务业的机遇、趋势和规律,提出了按照制造业增长模式转型重新定位发展服务业的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湖北成为自2005年以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之一,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以沿海等地内资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外资滞后于制造业,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衡.湖北应重视承接高技术、高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与湖北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