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节假日期间的消费情况也备受关注,为此研究假日对商品交易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KIFA的鲜切花交易量为基础,采用虚拟变量模型,并结合Eviews软件,对假日期间鲜切花的交易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情人节、清明节、劳动节、母亲节、七夕、中秋、国庆期间的交易量存在明显的波动,且交易量的增长趋势显著,因此,鲜切花的交易量受到假日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但结构失衡依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本文就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的再配置对总量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都有较显著的作用,并显示出与全国不同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这种效应的阶段性变化、产业差异及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为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抑制了环境污染是亟需解答的问题。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引入外生政策冲击、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污染物的降低作用有所差异,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降低效应最明显,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次之,对PM2.5浓度的降低效应最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污染减排效应相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且数字经济发展仅在东、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有关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对有关数字经济研究的有效补充,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助力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分析上,将劳动生产率和人口老龄化引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利用数理推导得出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实证层面上,基于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固定效应回归以及面板门槛回归分析了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存在"U"型曲线关系,二者现阶段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现阶段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二、当企业转型升级或生产技术增长到一定阶段,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就呈同方向变化;三、虽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但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反向效应并不平滑,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虚拟资本带来的价值化积累迅速扩大,并超过使用价值形式的积累。该文主要通过阐述虚拟资本积累财富的社会属性解释其实现机制,并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来进一步解释虚拟资本积累所带来的财富结构效应。表明在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虚拟经济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之间保持协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长期增长的各项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扩散是创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扩散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驱动机理缘于在微观层面上,它能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采用诸如节约要素投入、优化要素组合、采用新资源等技术方法获得成本效应。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生产要素的替代和重组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驱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在新技术的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模仿和反馈效应使创新得到改善和增强。创新扩散机制是由创新扩散的对接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的有机整体。针对我国创新活动和创新扩散存在的问题,设计出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创新扩散机制,即搭建供求平台,实现创新扩散的对接机制;优化市场结构,培育创新扩散的竞争机制;调整财税政策,完善创新扩散的激励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形成创新扩散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8.
假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日经济是由各种资源供给和需求而形成的经济 ,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还低 ,消费观念未彻底改变 ,服务设施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 ,制约着假日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对它的认识 ,加强规划和政策扶持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拓展假日经济空间 ,以休闲经济学作指导 ,促进假日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分解1990-2012年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构成要素;验证了"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的存在;并在测度服务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服务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探讨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服务业内部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所引起的,并且"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两者都存在;上海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服务业结构合理化对劳动增长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东道国制度环境入手,创新地将FDI吸收能力理论、溢出理论与制度环境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内,探讨制度质量对东道国吸收能力、FDI溢出效应的具体影响机制与效应。采用中国各省区1990~2010年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市场化程度的情况下,FDI的增长效应不再为正,甚至转变为显著的负效应。这表明,FDI在东道国的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制度门槛"效应特征。FDI对东道国的产业增长效应是通过当地制度环境改善来实现的,随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FDI在该地区的产业增长效应显著增强。本文的研究表明,改善制度质量的国内改革是提升对外开放质量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周密  郭佳宏  朱俊丰 《改革》2021,(1):92-108
融合劳动价值论和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考虑需求结构升级、企业家劳动异质、经济增长导向三大假设,构建多部门新熊彼特增长模型,并运用31个省份199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脱实向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是:“脱实向虚”引致企业家创新性劳动减少,生产率参数受阻,经济增长率下降。这使得新古典框架下“从资本向全要素生产率升级的创新性劳动偏向型道路”可能转向“从资本向投机演变的投机性交易劳动偏向型道路”,出现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只有优先解决“脱实向虚”带来的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才能回归供给侧的正常资源配置结构,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不能简单仿效西方进行管制放松或自由化,而应先运用政府之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投机性交易劳动关进“笼子”;进而运用市场之手,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创新性劳动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佟亮  张丽 《新疆财经》2011,(6):11-16
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对新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第一,新疆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整体贡献度偏低,且贡献趋势不显著。第二,新疆第二产业的结构演进效应较全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结构演进效应略低于全国水平。基于此,本文认为应从增量调整的角度来考虑提升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作用,使新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张玉昌  宋建 《南方经济》2018,37(9):86-106
文章构造了理论模型分析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从而影响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并利用1984-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展战略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了各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最大,并且产业的发展存在内部滞后效应;发展战略可以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有效产业结构存在负向作用,即不利于资本-劳动在产业中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劳动力对经济发展而言,其生产率高于资本,因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逐渐变小)。据测算,我国2013年以前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2015年以后劳动力又会供不应求。所以,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2014年前后应采用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来充分满足劳动力就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whether public investment spending on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enhances economic growth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Mexico. Following the lead of the endogenous growth literature, it presents a modified production function which explicitly includes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externality effects generated by additions to the public capital stock. Using cointegration analysis, the paper proceeds to estimate a dynamic labor productivity function for the 1955–94 period that incorporates the impact of the growth rate in the stocks of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capital (as opposed to the flows) and the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EAP) (rather than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agged) increases in public investment spending on economic infrastructure—as opposed to overall public investment spending—have a positive and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ddition, the estimates suggest that increases in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ma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thus suggesting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ma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Finally, the findings call into question the politically expedient policy in many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of disproportionately reducing public capital expenditure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to meet targeted reductions in the fiscal deficit as a proportion of GDP.  相似文献   

16.
产业升级是政府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这一宏观过程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企业的创新活动。文章以2007-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2011年“五年规划”变更这一自然实验构造的双重差分模型(DID)探讨了宏观产业政策之于微观企业创新的经济后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政策能够增加被扶持企业的创新投入,且影响程度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趋势;上述作用主要是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资源效应”而非通过降低企业市场势力、行业集中程度等“竞争效应”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源依赖下的产业政策降低了被扶持企业的创新效率,这在“特惠型”的资源分配方式即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集中于少数企业的情况下尤为严重。上述结论为我们理解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s among legal environments,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specialized investments. It is well known that providers of specialized investments may be taken advantage when the contract is incomplete, thus an improvement in legal environments may be able to better protect those specialized asset investors and provide them with stronger incentive for specialized investments hence promote the overall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enhance labor productivity. (1) We use the data set from IEDB(Industrial Enterprises Data Bank) of China to capture this effect. It is found that leg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does enhanc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through encouragement of specialization. This effect is robust under different settings in assumptions of endogeneity, heterogeneity and measurements of productivity index. (2)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a bigger market scale does encourage deeper specialization, more specialized investments, and thus improving the labor productivity. (3) The above conclusion holds up not only at the micro (firm) level but also at the macro level of the economy. The labor productivity increase happens with the growth of an industry along with deeper specialization and better leg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8.
基于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级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状况,采用2005—2020年30个省级地区数据所构成的动态面板SYS-GMM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效率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呈“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绿色发展会表现出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能源效率提升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能源效率在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据此建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资源禀赋的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实施产业节能减排政策;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