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综合居民消费习惯、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率、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延迟退休等因素,运用预防性储蓄异质性理论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对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影响,即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改善消费环境以及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措施,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2.
王芳 《乡镇经济》2013,(4):110-114,119
文章在全国各地区人口与消费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将人口老龄化作为影响因素引入消费函数面板模型中,实证判断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的显著影响关系,得到结论:地区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均会引起大部分地区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根据影响程度不同,各地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老龄化严重影响居民消费、老龄化显著影响居民消费以及影响不大地区。文章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并得出启示:面对老年社会到来这个现实,要想人口老龄化不成为抑制消费的重要因素.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加强居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为人口进入老年行列提供强大的经济后盾。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居民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对我国居民消费函数区域差异化展开研究的文献很少。文章从西方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出发,基于31个省市2002~2009年的消费数据,建立了我国居民消费函数区域差异化测度的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绝对收入理论的消费函数在我国仍然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内需关键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内部差异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提升城镇居民的当前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水平和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安静 《科技和产业》2020,20(12):40-47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信贷模式,形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这一新的业态。它通过创造新兴的消费金融产品来催生居民消费需求,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再以新需求带动新增长,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助力供给侧改革。以流动性约束作为切入点,先系统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再基于2011-2018年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群组的作用效果,结论表明:互联网消费金融缓解了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增加,改善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对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和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特别是对流动性供给不足、服务缺失的低收入群体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特点使得中国居民形成了新的微观基础,铸就了异于“生命周期”式的“锯齿周期”式消费路径:转轨时期体制变迁引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阶段性的消费行为。该文根据跨时最优选择理论建立了居民消费函数的一般结构,获得在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双重约束下的居民消费函数,根据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结论:转轨时期的不确定对居民消费影响明显,不确定性每提高1%,当期消费将降低0.569%,借贷约束对消费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福建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的态势。要促进居民消费.推动内需增长,就必须分析研究不同地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有效地推动居民消费的增长。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不同地市消费水平受收入因素影响程度.最后就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框架的理论研究表明,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收入差距越大,居民消费需求越低.文章使用1978—2008年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收入水平提高10000元,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25.6%,边际消费倾向下降7%;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单位,居民消费率下降6.5个百分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居民消费率在2000—2008年间下降了3.42个百分点,解释了这一期间居民消费率下降的30.8%  相似文献   

8.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引入财政支出冲击和居民消费习惯,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分别纳入生产函数和总消费函数,通过DSGE模型模拟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出、就业、投资等经济变量的动态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增加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对产出、就业等经济变量产生挤入效应。考虑消费习惯后,经济变量对外生冲击的响应呈驼峰状,并且影响程度加大。因此,合理划分政府支出的类型并恰当评估居民的消费习惯对把握财政政策的操作力度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福建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的态势.要促进居民消费,推动内需增长,就必须分析研究不同地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有效地推动居民消费的增长.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不同地市消费水平受收入因素影响程度,最后就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库兹涅茨发现居民消费倾向并非如凯恩斯猜测的那样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从长期看,居民的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此即"库兹涅茨悖论"。中国城镇居民长期消费倾向存在"库兹涅茨悖论",但中国城镇居民长期消费倾向偏低。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1978-2010年间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样本数据,运用协整研究方法,对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收入低,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居民短期消费易受冲击,城镇居民的长、短期消费的乘数都较小,从而客观上形成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的现实;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长期弹性、短期弹性都较小,消费增长过多地依靠收入增长,但其却很低;线性模型和对数线性模型都是可以选择的形式.对此提出了让城镇居民们也能体面地生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986—2011年的统计数据,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实证检验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关系以及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支出对可支配收入的长期弹性为0.81,短期弹性为0.84。1986—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27。其中,1986—1991年,边际消费倾向呈现波动下降;1992-2003年,边际消费倾向缓慢下降;2004午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加大。文章解释了边际消费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初帅  孟凡强 《南方经济》2017,36(10):16-35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数据(2007年与2013年),在断点回归设计的框架下分析1999年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收入及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59年左右,使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85年左右。第二,在断点回归的设计下,农村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大约为11%,城镇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大约为8%,高于OLS的估计。虽然实证结果显示教育回报并不存在城乡间的马太效应,但并不意味者城乡间教育发展与收入差距缩小。第三,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显著促进了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教育回报的提升,有效抑制了城镇居民中可能出现的收入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政策使得农村居民高收入群体教育回报高于低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刘耀森 《特区经济》2010,(11):211-213
文章利用1997~2007年的重庆统计数据,对重庆直辖以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重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演变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瑾瑜 《特区经济》2012,(2):296-298
本文在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表达式,采用1985~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对其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比较接近1,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其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也显示,城镇居民自生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表明城乡居民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因此,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基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两种分解方法的省际面板模型检验了持久收入理论的三个假设。结果发现,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与其持久收入均显著相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其暂时收入显著相关;安徽、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和海南等省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零,而其他省份的不等于零。"λ假说"检验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都是过度敏感的,导致PIH的局限性。选择误差修正项的绝对值表征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7.
王世群  李文明 《特区经济》2010,(10):265-266
本文以扩展线性系统(ELES)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在经济转型期间(1996~2008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是:①城乡居民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随时间推移而下降;②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虽有差异,但趋向较为一致;③食品支出的重要性显著降低,居民的消费结构向高级化发展;④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已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相对而言,城镇居民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1978-2010年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其政策效应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9.
何静  李村璞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2-113
文章指出,陕西城镇居民的收入和人均消费增长速度要高于农村居民。陕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大致相当,低于储蓄增长的速度,远不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个人所得税增长的速度。这个结果说明,在现阶段,陕西城乡居民还没有很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居民储蓄的意愿相当高,税负还比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