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合同诈骗罪之所以区别于普通诈骗罪及其他诈骗罪的关键在于是否利用了"合同"这一形式.因此合同概念的界定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讨论了构成合同诈骗罪之"合同"的形式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认定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同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罪尤其是普通诈骗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利用“合同”这种形式。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该是刑法意义上的合同,包括部分民事合同和劳动合同。合同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相似文献   

3.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直接故意犯罪,目前对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的认识,学界基本上趋于一致,但对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的研究尚未展开。本文认为,合同诈骗罪的预备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合同诈骗罪的预备形态的研究,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合同诈骗罪罪数问题,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展开研究.在指出了合同诈骗罪罪数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分别从合同诈骗的法规竞合和牵连犯角度,深入探讨了合同诈骗罪罪数形态问题,并对涉及此问题的定罪量刑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犯罪故意的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主张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故意形式也包括间接故意的观点,其主要错误源于没有认清合同诈骗罪的结果加重犯情况,未能理解将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行为方式结合在一起实施的合同诈骗罪客观现象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目前学界对于单位合同诈骗罪尚没有展开研究。本文根据单位犯罪的一般理论,并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合同诈骗行为的种种表现,初步构建了单位合同诈骗罪的理论框架,对实践中的认定单位合同诈骗行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成立的必要要件。正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是认定和打击合同诈骗罪的关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应该从非法占有的时间、对象和客观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有客体和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要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并根据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处罚,把握本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本罪与一般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合同自由是私法自治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合同形式自由是合同自由的题中之义。但是,自二十世纪以来,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秩序的目的,合同自由原则逐渐受到了限制,合同形式主义似有"复兴"的趋势。事实上,合同自由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当某些合同涉及不特定的第三人的重大利益或可能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形式强制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不动产交易合同所涉利益重大、关系复杂,德国、瑞士等国一般规定不动产交易合同须采取公证形式,这是对合同进行形式强制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合同诈骗罪,是现行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犯罪罪名,也是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罪。该罪因其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侵害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之间界限往往较为模糊,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为开脱自己的罪责,也千方百计地将自己实施的行为辩解为经济合同纠纷,因此,正确认识合同诈骗罪,区别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成立的必备要件。本文拟对“非法占有”的含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及其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认定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冀对刑法理论和刑事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合同,是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或者说是市场交易行为的典型形式。所以,关于合同的有关规定,不仅存在于合同法这一部法律中,在其他法律中也可能会对合同作出某些规定,由此则会出现同一合同由不同的法律共同予以调整的情形。本文拟从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无名合同的法律适用、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三方面来论述合同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13.
合同形式直接影响了合同的效力和证据地位。关于电子合同形式及其法律地位的界定有不同观点,其中功能等同法是目前国际上立法实践中流行的做法,但国内学界对此法认识存在误区。此法并未直接确定电子合同等同于书面合同。电子合同不能等同于书面合同一般并不影响其有效性,但影响其证据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合同是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是经济流转关系的纽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要靠合同来连接,但由于合同履约率低,合同诈骗屡禁不止,使企业和国家损失严重。由此,广大企业要有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应注重对有关人员的合同法知识培训,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加强内部管理,杜绝违法合同,减少合同纠纷,提高合同履约率,实现经济关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银行的借贷业务都要透过"借贷合同"这一法律形式进行,必将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极大风险,必须对借贷合同中的风险及其防范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第三人具有保护效力的合同是指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束缚而扩大到了合同之外的特定第三人,使特定第三人所受利益损失也适用合同责任原则制度而加以救济。对于附第三人保护效力的合同,以德国判例与学说所创之"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美国统一商法典2-318所规定之"利益第三人担保责任"最具代表性,此两项制度"不仅修正了契约的相对性,同时改变了契约法之功能,殊值研究。"本文欲详细介绍之。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作为合同附随义务主要内容之一——后合同义务的基本内涵,并且将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责任形态确定为后合同违约责任。论证后合同违约责任具体形式。通过分析现存的关于违约过错责任理论基础的几种学说,最终说明了后合同义务的根源是诚实信用原则,即对履约方信赖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电子合同的效力问题影响电子商务的法律安全,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为重要.应从合同的效力要件方面,分析电子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能力问题,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判断问题,电子合同内容及形式的有效性问题.现行合同法对电子合同的规定太少,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尽快制定电子商务法.  相似文献   

19.
合同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合同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反映。合同法律意识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守法意识;二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公民必须具备合同法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合同是广大市场主体第一的和最基本的行为,合同作为经济流转的法律形式,是联结市场主体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合同企业等市场主体无法参与经济流转,没有合同国家难以实现资源的配置。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生  相似文献   

20.
合同误区与合同陷阱均非法律术语,二者是在实践中被总结出来的俗称用语。对二者的区分比较,有助于分清是非,保护自己,避免损失。一、概念与特征比较(一)、合同误区的概念与特征合同误区又称合同订立误区,指订立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由于凭主观臆断或无知忽视了法律明文规定的合同成立或合同生效要件,致使合同不能成立或不能生效的订立合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