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已进入新兴媒体的微时代,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新兴媒体和技术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快捷性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内容,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交互性扩宽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途径。但思政课教学在微时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虚拟化容易混淆学生视听,影响其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何利用微时代的新兴媒体传递正能量,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建微课堂,以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育人模式,并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素养等路径,积极努力探索出适合"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路径,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获得感作为一种主观感知和主观体验,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立足深度学习理论,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以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环境为着力点,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相似文献   

3.
以智能科技为代表的物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将引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基础、课程内容、教学载体和授课目标等的深刻变革。把握思政课的时代发展趋势,构建内容科学性、过程综合性、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和社会实效性相统一的"五维"评价导向体系,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导向与时俱进是顺应智能时代发展,研究教育新问题、解决育人新矛盾的核心举措。  相似文献   

4.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思考、认真研究、解答问题,在体验中学会理解、增进了解、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促使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增加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学生的情商,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另外,还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主导作用、考核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研究,持续保持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和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作为“两课”中一门新的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容广博、思想精深、体系完整等特点。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结合,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是最困难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现象和教学问题。对此,只有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有效地提出解决高校"两课"教学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两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从"两课"教与学的困境着手,指出"两课"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教学的实效性急需增强的现象,分析了制约高校"两课"实效性因素,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当然教师也没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高校要重视"两课"教学,积极为"两课"教学"人"、"财"、"物"提供支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教师不断成长,同时加大教学改革,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它不仅对学生学习、教师讲授这门课有指导意义.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文拟从该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增强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坚持八个"相统一",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二是思政课问题式专题教学中应如何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好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工作,是"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高职院校,既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落实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两课"教学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既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实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所教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课程实践教学与专业基地实习相结合,以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底气"十足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目标,关系到能否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接力、忠诚效力的职业生力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十足底气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学才能接地气,思政课教师才能做到论实结合、以实证论地讲真、讲实,思政课教师教学才能有底气,有了底气的思政课教学才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产生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塑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问题,给以高职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的"两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两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和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混合式"以泛在学习和混合学习为主要理论依据,以移动教育APP为平台,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将移动自主学习与现场总结反馈混合、移动投票支持与现场辩论讨论混合、移动直播连线与现场分析讲解混合、移动头脑风暴与现场启发交流混合、移动绘制导图与现场展示讲解混合、移动评价点赞与现场点评考核混合。"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5.
将研学旅行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内化理论知识,全面发展。研学旅行以改善教学目标虚化、大学生主体性缺失、教育意义不足为目的,可有效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成人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自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其中“实践教学”更是被反复提及。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成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主动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体验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7.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有三个方面,包括实践主体、客体、中介。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项向学生传递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受主体、客体、中介的影响而决定。但在这三个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本文就如何从教师的角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到的"六个要",提出相关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该课程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既不同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和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实践性、计划性、综合性、针对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既取决于对实践教学内涵和特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也取决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等六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效能发挥,尤其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实践性教学尚在积极的探索中,即便是那些看似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研究,也往往因为较少考虑学生的意见,使得方案的效果难以预测,毕竟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指向与最终受益者.考虑到以上情况,高校"三进"工作应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手段,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要不断寻求、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所授课程特点去合理地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通过"专题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运用实践,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专题教学"模式授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