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对"主体性"内涵的理论认识,表现为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他者性三重属性螺旋递进一体融合的整体图景。基于主体性理论的发展脉络整体观照教师发展形态的认识论分期,可以抽绎出关于教师主体发展形态研究及相应认识的历史线索,并揭示出不同形态下教师主体发展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交往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以及其在教师发展形态上螺旋叠加、递进生成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2.
他者性教学交往是对主体性教学交往和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超越,它一改以往的交往范式的知识论特征,而将交往的伦理性置于首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教学交往范式的结构性转型。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以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为依据,对他者负责的交往,这里的责任是自我对他者的道德承诺。自我在责任的承诺中、并在责任的践行中表达着对他者的尊重、实现着自我的超越,并构建出异于分配范式的教学正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翻译界很少把读者主体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一维来研究,但在翻译中对读者主体的研究十分重要。在德国当代哲学大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关注作者、译者、读者等各主体间跨语言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往。作为社会交往行为主体,读者必然受到社会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师生交往经历了主体性范式与主体间性范式,但这里的主体因为其认识论和知识论特征而遭到了后现代的解构,从而使交往主体经历了死亡的阵痛。师生交往的他者转向为主体的重生带来了契机。新的主体通过对认识主体的超越而成就了自身伦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演变为自我向他者靠近、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也使师生交往过程成为充满责任与正义的道德的过程。这一新生的主体既是责任的主体,亦是正义的主体;既是被动的主体,也是主动的主体,最终促成了伦理型教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有序开发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现代区域开发手段过度追求"最优经济租",将主流模式机械套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过程,导致资源环境耗损。借鉴"交往行为"理论,在区域生态资源开发过程中摆脱"主体性"哲学的约束,积极运用"主体间性"哲学理念,以"对话"取代"独白",超越"工具理性"而树立"交往理性"。以闽东畲乡为考察对象,推动在地政府经由"话语商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破解在民族地区生态资源开发的失范难题,为区域开发伦理带来新的空间与机会。  相似文献   

6.
生命哲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中小学教师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生命哲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主体性表现为生命体意识的觉醒、自我发展的自觉和生命意义的绵延。当前,中小学由于过度强化学生主体遮掩了教师生命体、教研不当分离限制了教师自我发展,推崇分数本位忽视了教师生命意义。通过给予人文关怀,促进教师生命体意识的觉醒;唤起研究意识,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肯定教师生命意义来促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哲学价值范畴是一个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围、价值即不存在于单独的客体中,也不存在于单纯的主体之中.价值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本体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或主体间性关系的处理都存在着困境,即教育中存在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缺失。教育实践中片面地强调双主体中某单个主体性的实现,割裂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多层主体间性关系的发挥,忽视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石——交往实践,离开了交往实践,空谈主体性的实现就像建房子没打地基一样不稳固。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超越,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性教育的实践,灵魂在教师。关键在学生,障碍来自师生共建的习惯壁垒。笔者开设的《哲学案例分析》课为落实主体性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回顾作为哲学概念的"理性"的嬗变历程,表明交往理性是理性发展的最新阶段,是重建人们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和谐税收的理性依据。以概念分析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当前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剖析其背后的理性依据,探讨以交往理性修正工具理性、以主体间性修正主体性、以生活世界修正物化世界的可能性,并以交往理性为依据,提出重构和谐税收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主体间性下的课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命题,强调平等主体间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存;本文试图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相互激励、合作互动、自主评价四种交往关系进行论述,为课堂文化的重建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为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充满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实践活动。教学中人的审美存在体现在教学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的本质,维护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场域中得到充分关照。教学场域中人审美存在表征为:在教学生活中学生是个性化的、具体的、自由的、自主的,学生在与未知世界的真实交往与对话中存在,在无限的可能和真实的生活中存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学生主体性的涵义及其理论根据;论述了哲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提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师生双方主体性,倡导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的教学。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缺乏对对话教学理论的科学认识等原因,使对话教学理论在走向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阻碍了对话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推进。因而,通过创设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设置有效的对话话题,在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中,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要求,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社会主体的教育思想。"两课"教学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紧紧把握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核心,转变教学思想,探索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反映了人作为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存在在他与其周围世界的总体关系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动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作为主体时所具有自主性、自觉性以及选择性。在被法律统摄着的现实社会,当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时候,人的这种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就在社会主体之法权主体地位当中得到了体现。正是凭借这种法权主体地位,在民事诉讼活动当中,当事人也就成为了诉讼程序的主体,其种种程序需求以及由此产的程序利益理所当然地需要得到充分的等重与关怀,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其一系列诉讼权利产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与对话。教学过程即交往的过程,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因素之间的对话。文章将围绕与专家对话、与现实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课本对话等几种对话形式,浅谈如何树立良好的教学思想,改善教育理论课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刘勰在强调读者与作者的相通和一致的同时,又给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是他在其中提出的"玩绎方美"说,他把"隐"而有味和"简"而有味的作品作为"玩绎"的特定对象,在强调读者是文学作品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这一点上,刘勰的"玩绎方美"说丝毫不亚于西方的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19.
苗静 《中国科技投资》2013,(17):210-211
教学质量是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笔者在保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突出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过程指导等环节,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本文结合保险教学实践,在主体定位、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探讨等环节充分运用了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理念,形成相应了的经验和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是对传统主体性的超越。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在师生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教育内容的确定性,为培养自我选择、自主判断同时又和谐统一的道德人格提供全新的视野,有利于主体性的真正实现,实现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