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定性访谈法,分析高职贫困生社会支持资源现状,提出学生个人、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构建高职贫困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提高高职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否之间无显著差异,但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自尊、社会支持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果显著。由此可见,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低于非贫困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难,高职贫困生就业更难,如何帮助高职贫困生成长成才是一个事关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为此,针对高职贫困生经济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学习压力大、综合素质低和社会资本低等五个特点,根据帮扶高职贫困生的现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帮扶体系,切实解决高职贫困生成长成才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存在的自卑、过度自尊、厌学、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特点,是由于贫困生遭遇和面对更多的负性压力事件,其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文章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压力困境,以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从引导学生"悦纳自己,正确定位自己""增强自信,增加自我效能感""发展人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自我减压,卸下思想负担""自强不息,在逆境中逆袭"等方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应对挫折困境、恢复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在现实的资助育人体系建构中,应通过提高贫困生心理调适能力、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动态心理台账、形成专门育人体系等途径,解决贫困生心理困境,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贫困生问题成为政府、学校、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贫困生不良思想状况、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探讨高职贫困生消费价值观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探索发展性资助模式。以福建省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63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卷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职贫困生的消费价值观呈节约型>愉悦型>利他型>质量型>社会型的特点。消费类型以节约型和愉悦型为主,说明高职贫困生中部分学生朴素勤俭,有务实精神,但也有部分同学追求娱乐休闲消费,盲目追求愉悦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消费价值观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应结合高职贫困生消费价值观特点,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消费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帮助学生自立自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群体迅速增加。做好贫困生的思政教育,促进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已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应改善现阶段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完善方面,探索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高职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消极影响及其形成原因,提出高职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0.
职业素养已成为新时期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高职生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高职贫困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短板,为改变这一现状,促进高职贫困生顺利就业和具备职业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应着重实施职业素养培养,探索通过朋辈教育这一实践模式全面培养和提升贫困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本文列举了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普遍表现,并分析了形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长期的高校学生工作经验和相关调查结果可知,高职院校贫困生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典型性、递进性和不均衡性等四个特征。反观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在公平性、长效性、主体性、针对性、满足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应深化对贫困生概念的认识,着力推动资助工作从单纯或主要是经济助困的帮补型向综合育人的提升型发展,实现资助工作"提升经济资助水平、提升育人成效"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厦门大学肖秋萍编制的《大学生自我接纳问卷》对福建省四所高职高专院校8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1)我市高职贫困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处于第三个等级即一般自我接纳者。(2)我市高职贫困生对自我的总体接纳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且在"生理自我接纳"和"情绪自我接纳"两个因子上贫困生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3)高职男女贫困生在"大学生自我接纳问卷"总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人际自我接纳"因子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在"对整体自我的接纳"因子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对福建省四所高职院校的244名贫困生和118名非贫困生进行调查,通过与非贫困生的对比,探讨我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结果发现:1.贫困生和非贫困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差异;2.非贫困生的性格更倾向于胆汁质类型,而贫困生的性格更倾向于粘液质类型;3.神经质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均有高...  相似文献   

15.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还不完善。民办高校学费高,需要受助的群体庞大,资助力度有限;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健全;部分受助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影响了资助效果。应提升民办高校地位,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的资助;加强民办高校资助政策执行队伍建设,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多渠道的资助体系;提高助学贷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让高职贫困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本研究以心理学理论为根基,建构了一套以心理建档为硬件保障,以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为先锋力量,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常规系统的心理援助体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使贫困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此外,文章还提出了一些在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中应注意的敏感问题,为高职贫困生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高职院校部分贫困生中存在着不知恩、不感恩、无施恩等现象,亟需受到关注并解决。加强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感恩教育要将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氛围营造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附加表对安徽省5所高职院校的921名学生进行的测量显示,贫困生中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20%,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82%。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学校微环境的原因,也有贫困生自身的原因。应当做好物质上的帮助、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社会资源,对贫困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解决贫困生就业信息不对称,提升贫困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层次,推动贫困生自主创业。政府、高校和贫困生应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努力开发和构建丰富的社会资本网络,促进贫困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是通过国家和学校单向经济资助,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对学生培养的需要,违背国家资助政策的本质要求。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办学模式等条件的限制,所采取的单一资助模式只能简单直接的对学生进行扶贫,而忽视了对这些贫困学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扶志,没有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本文从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创新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新途径,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优秀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