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失效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有强烈的偏好,但股权再融资的扩张没有带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同步增长,即股权再融资失效。本文从公司治理、中介机构、证券市场本身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失效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面呈现较为显著的股权再融资偏好,文章对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富变动情况进行理论推导,以期挖掘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内在动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股权再融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东能够实现财富增值,这是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偏好股权再融资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暴露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认为,对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上市公司,经理人私利是其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经理人具有通过股权再融资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加其私人利益的强烈动机。为此,政府应完善融资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李丽青 《财会通讯》2009,(4):48-50,64
2008年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暴露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认为,对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上市公司.经理人私剩是其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经理人具有通过股权再融资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加其私人利益的强烈动机。为此,政府应完善融资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总体规模,研究了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方式的特征,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从单一配股转变为增发和配股并存以及具有股权融资偏好和增发偏好的初步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再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受融资成本的制约。西方现代财务理论认为债权融资成本小于股权融资成本。西方企业在融资时 ,将债权融资排在股权融资之前。而我国上市公司却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与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有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行为的分析 ,提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理性化的思考。一、西方现代财务理论的融资顺序融资方式是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2 0世纪 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 (Ross)首次系统地将…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股票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募集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现象严重,使得不少上市公司成为“空壳”公司,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从我国特殊的股权成本、股权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财务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增发和配股两种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为基础,根据2002-一2004年期间进行增配的上市公司在融资后连续4年间的绩效与同期全体A股上市公司表现的对比分析.并结合股改后的有增配行为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研究增配行为与财务绩效之问的联系.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与绩效低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即股权再融资偏好的结果是绩效低下.导致股权再融资绩效低下的原因主要为:再融资资金使用的低效、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8年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市净率和资本结构指标都与股权融资偏好正相关,说明在大股东控制下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国有股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且相关性不显著;独立董事制衡度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我国独立董事还未能对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刘玉  张涛 《财会月刊》2011,(18):32-3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再融资已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手段,为上市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新股及发行半股权半债权的可转换债券三种方式,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表现一直是业内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以1999~2008年最近这十年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交通运输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的业绩,为我国交通运输类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选择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统计性描述,得出股权再融资后公司业绩下滑的结论。并将公司区分为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将他们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滑确实比大公司下滑严重,这也跟某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一般被认为具有规模小、风险相对较大、成长性高等特点,本文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宁夏回族、广西壮族和西藏这五个民族自治区的共93个上市公司中,按照一定标准,将其区分为中小上市公司和大上市公司。并按是否有股权再融资分为有股权再融资的和无股权再融资的中小上市公司和大上市公司,以期分析我国民族地区有股权再融资的中小上市公司的发行方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胡建新 《企业导报》2012,(14):27-28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采取何种融资模式募集资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低效率的种种原因;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进行了对策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对任何学术问题,思想脉络的梳理及研究路径的总结都是研究的必要环节。这既是对过去研究的历史回顾,又是未来进行创新研究的起点。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对我国股权再融资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而且对股权再融资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少安、张岗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并指出这种现象的直接动因是股权融资成本低。章卫东、王乔等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出发,研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希亚 《会计之友》2012,(33):91-93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这和经典的融资优序理论结论相反,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而我国的股权再融资中,又以定向增发方式最为上市公司青睐。文章通过整理国内外定向增发相关的研究文献,从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折价发行,定向增发过程中的利益输送,定向增发前后的企业绩效,定向增发与上市公司价值及投资,定向增发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等方面对定向增发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偏好。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2012年间实施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者情绪、利益输送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选择方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越低迷,公开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小,定向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大,上市公司更偏好定向增发融资;反之,则上市公司更偏好公开增发融资。因此,在中国股票市场"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长得多,即投资者在大多数时间段处于情绪低迷状态的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转向定向增发融资是基于大股东实现利益输送的理性选择。研究结论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有效发挥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中小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西方经典理论对股权再融资方式之谜的解释,对我国历年股权再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和公司股权结构中,中小型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再融资时没有采取合适的配股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05年股改之前,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股权分置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普遍呈现出啄序悖论现象,即先外源融资,再内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首先选择股权融资,其次才是债权融资。我们不妨以一个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以及股利政策的实际案例,说明其在股权分置背景下为什么偏好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7年三种主要再融资方式:可转债、增发、配股的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求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对股权再融资成本采用CLS剩余收益模型计算,可转债融资成本取利率成本与内含期权成本之和,结果表明,在样本选取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再融资成本低于股权再融资成本.希望以较为低廉的成本获取资金应该是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的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