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以向量自回归( VAR)模型为基础,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技术,综合考察了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等因素对江苏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价值链、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制造业价值链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原因,但技术创新不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各因素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顺序依次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指数和制造业规模,它们对制造业价值链总方差的贡献分别为28.1%、20.5%、6.3%和2.6%,说明四者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重大影响,但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集群升级、壮大企业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为基础,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技术,综合考察了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等因素对江苏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价值链、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制造业价值链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原因,但技术创新不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各因素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顺序依次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指数和制造业规模,它们对制造业价值链总方差的贡献分别为28.1%、20.5%、6.3%和2.6%,说明四者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重大影响,但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集群升级、壮大企业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其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结构优化、价值链层级提升和整体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产业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从制造业中分离、独立发展、与制造业互动融合三个阶段;从价值链角度分析,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服务于制造业的上下游、核心环节以及生产性过程中;从行业角度来看,初级阶段以人力服务、物流服务为主,中级阶段以资本服务为主,高级阶段以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服务为主。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视角,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从1993年以来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物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最大,科技、电信和现代商贸业其次,金融业影响最小,分析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均衡、与制造业融合不深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为此应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切融合,消除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战略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面的产业融合。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形成了产业互动关联网络体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但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北京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互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以服务业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升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趋势日渐明显,且逐渐呈现复杂性融合,因此研究二者复杂性融合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两个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链分解及整合角度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过程进行分析,在概括归纳两个产业融合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解析网式融合内涵及其存在形式,提出网式融合影响因素,并选取网式融合影响因素测量指标,根据理论研究假设,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网式融合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两个产业网式融合影响因素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性、创新驱动、网络能力,且其影响强度和方向各不相同。最后,提出促进两个产业网式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陕西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两个产业的关联和互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大,而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小;陕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陕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因此,陕西省应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促进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基于大量访谈,从深层次视角揭示了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融合意愿、融合能力、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GVC下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融合意愿和融合能力是两大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间接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子范畴(12个)、主范畴(产业融合意愿、能力、环境和资源)和核心范畴(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创建产业融合平台和降低行业壁垒等促进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茹莉 《经济问题》2008,(11):41-43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河南要实现向工业强省迈进的目标,也必须走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从经济基础、资源、市场等方面来看,河南已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且面临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资源集聚、大力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等措施的实施,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提高产业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怀涛 《当代经济》2009,(23):96-101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少浪  李华 《广东经济》2016,(13):40-49
近年来,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生产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有力撑起广东经济的"半壁江山",对广东提质增效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国内外比较,综合分析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广东科学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补与融合,以及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布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等领域。本文通过从价值链、社会分工、需求和产业布局四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通过直接为东道国制造业提供服务,促进东道国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发展,吸引制造业外资进入等多种途径促进东道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外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促进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提高了我国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无明显促进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制造业发展的两极分化。我国应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外资与制造业的空间和产业关联度,大力利用服务外包,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6,(7)
辽宁省制造业是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设定Hausman误差检验方法,验证了模型在互动协同关系方面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其次,不断地优化模型,确保模型中的变量皆为显著相关;最后,通过联立方程组模型的系统估计值,确定两者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即制造业需求的不断提升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日益增强,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服务结构的逐步优化又带动了制造业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并日渐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