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三农"供给优质足量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突破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需要构建全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体制,要明确"两个主体"地位,实现三个"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政府是社会唯一的资源配置主体,承担着包括各种公共品在内的几乎所有物品的供给职责,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品生产市场由过去的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独家垄断生产经营,开始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非营利组织作为承担社会公共产品的力量日益凸现,本文着重分析目前共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非营利组织供给公共产品的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农村社区组织。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财政管理体制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农村公共品产权不明晰、非政府组织依赖性强缺乏资金、农村社区组织经济职能弱等原因制约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应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明晰农村公共产品的产权关系,增强非政府组织相关能力,加强政府对农村社区组织资金补贴与制度支持,加强对村级组织"一事一议"的指导和支持,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对农村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对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在于注重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平衡的现代供给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实施强效投入机制,突出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和微观主体的投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流通体系新格局。但在商流、物流、信息流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加快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加强商流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进一步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方式现代化;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夯实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加强先进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强化信息流建设,构建农村商品流通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商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改变。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有着越来越社会团体参与空间。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各种先例来看,非营利组织在其中是大有可为的。本文通过太仓市璜泾镇医院改革中农村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来探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就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改善及供给结构的优化过程。针对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在分析农村公共产品短缺成因和政府改革后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要求政府既能够承担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又能够理清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公共选择机制、健全农村公共物品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多元化,从而提高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瓶颈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激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农村消费,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突破各种瓶颈的制约,加快推进农村流通改革和创新,构建高效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必需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科学开展流通规划,优化市场布局;大力改善基础条件,提升流通效率;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组织程度;积极提升流通业态,创新交易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从市场交易费用看我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是决定我国农村市场扩张或萎缩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流通市场交易场所数量少,分布松散;流通组织规模小,流通成本高,竞争无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较差;交易方式和手段落后,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国农村流通市场交易费用较高。文章提出,为减少市场交易费用,在构建我国农村流通网络过程中,应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与工业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构建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提高交易主体合作化程度,加快市场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转型期市场配置不能有效保障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情形下,需要政府干预。通过利益博弈分析表明,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只是政府间的各部门提供时,其供给效率是低下的;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和其他某一供给主体合作供给时,由于不供给是其他供给主体的占优策略,因此其他供给主体会采取不供给行为,从而加大政府供给压力;当农民和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弱委托-代理关系时,委托人农民观察不到代理人政府的努力水平,其政府的供给效率在没有委托人的约束下变得低下。因此,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需要政府行为加以改善。同时,健全的制度安排、完善的供给体系、有效的监管体系等配套体系能确保政府行为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医疗卫生发展重点是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则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肩负起主导责任。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效能提升路径依靠的不再是单方政府的权威,而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制度安排,对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效能实施"共同治理",通过合作网络的互动和协调,在多方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多向交叉的网络合作关系",从而保证人民获得期望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实现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治理与善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正在从政府一元化供给模式向政府、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这是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回应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转变。政府、私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合作关系。最优制度安排的标准就是在多中心体制中寻求静态的稳定性和动态的适应性,以综合的供给模式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优架构,达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引发了如何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照料、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等经济社会问题。商业设施大型化和郊区化、城市中心商业街空洞化、近邻型的商业设施减少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均是日本“购物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日本零售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为缓解“购物难民”问题,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分别制定并实施不同政策,在资金、交通、商业规划等方面解决老年消费群体购物难的问题;零售企业积极参与,采用灵活的经营策略,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帮助零售企业解决痛点问题,提高商品运输和配送效率,发挥会员机制的作用,及时把新鲜健康的食材送到老年消费者手中;政府、零售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共同构建了为不同层次老年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协同合作系统。借鉴日本经验,应该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预测并重视“购物难民”等问题的到来:在政府宏观调控层面,引导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完善商业布局;在企业微观经营层面,构建适应老年市场需求的经营战略,创新经营方式,开发新的经营业态;进而构建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作为主力军的“购物难民”问题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仍然存在着市场分布散乱、管理体制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流通环境较差等弊端。通过打造"农产品进城"和"城市商品下乡"的农村双向流通渠道,可以解决农村居民"买难卖难"的窘境,能够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政府应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发展农村连锁经营业,完善售后服务,以加快构建农村双向流通体系,促进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16.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着力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乡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城市的工业化与乡村小农经济的对峙局面,形成了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建立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健全事权与财力匹配的体制,合理界定各层级政府的事权,增强基层政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创新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表露机制,实现乡村(社区)居民自治的完善与"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璐  孙璐 《商业研究》2008,(2):170-17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农村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也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产品流通的畅通,尽管我国在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总体看,农村市场法规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发展对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涉及农村流通的重要法规尚未出台,一些重要商业活动领域仍存在法律规范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农村市场产品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农村市场产品供求结构严重失调,主要表现为价格超出农民的承受力,家电功能华而不实,不适合农村的使用条件,使用操作过于复杂,销售服务难下乡,假冒伪劣产品多,款式过时,品种单调,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开发滞后等。要改善农村市场产品供应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工商企业必须改变观念,走出“重城市,轻农村”的误区;研究市场,切实把握农村居民的需求,立足农民的需求现状,供应适销产品;顺应农民的需求趋势,调整产品结构,适应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拓;工商联手,完善销售服务,适应农村市场特点,推行新的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周立 《财贸经济》2007,(2):56-63
融资困境是影响农村实现效率和公平目标的最大金融瓶颈,需要一个合适的农村金融体系去解除这一瓶颈。但为何已有成熟的城市工商金融体系,不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农村地区,而需要一个单独的农村金融安排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四大基本问题: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为主。四大问题的存在,使农村金融市场自然发育状态下出现“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需要政府介入。但政府介入后,又往往以正式金融制度取代非正式金融制度,进一步恶化农村融资环境,又带来了“政府失灵”。两大“失灵”,使得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成为常态。若不改变涉农基本制度,缓解两大“失灵”的关键,在于放弃单纯依赖正式金融部门的幻想,构建并运行正式和非正式金融两部门垂直合作型农村金融体系。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则需跳出金融去看农村金融问题,突破市场逻辑,改善基本涉农制度。  相似文献   

20.
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产品是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的,但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涉及公用事业产品领域。公用事业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增强竞争意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基础性项目的资金短缺,消除社会经济的“瓶颈”障碍。政府应采取合约出租、政府购买、特许经营、经济资助、政府参股等方式利用市场提供公用事业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