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都市圈演化过程中首位城市和成员城市间竞争合作关系的发展变化,将都市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结核期、集聚期、次中心形成期和均衡期。基于这4个阶段的划分,分析都市圈不同演化时期产业分工的形成机理,研究都市圈产业布局分异的产生与强化过程,从调节市场利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提出了有效引导产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和实现都市圈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盛科荣  金耀坤  纪莉 《经济地理》2013,33(1):66-71,65
基于57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数据,构建了首位城市规模、首位度、4城市指数、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5个指标来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多维度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对外经济联系、区域政治因素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的发展直接与生产条件的区域组合联系在一起.区域人口规模和人均GDP规模的扩大将提高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对外贸易联系的增强倾向于降低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首都虚拟变量影响着首位城市和其他高序位城市的相对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民主化程度的增强倾向于降低首位城市规模和首位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首位城市的联系能级、中心度和控制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位城市与周边城市不同的联系方式决定了城市群的内部结构。提出从中心度和控制力角度认识城市群内部结构。对我国12个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建立联系矩阵;通过联系矩阵寻找联系路径、建立联系结构;在联系结构基础上,计算各城市群内部首位城市的中心度和控制力,分析城市群内部首位城市功能。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群内部联系度普遍不高,由现代服务业经济活动组成的联系结构较为松散,尤其是首位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二级联系缺乏,除长三角城市群外,各城市群内部对首位城市依赖度过高,普遍缺乏对首位城市功能的"替代效应",从而导致首位城市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能力弱而控制力过强,城市群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都市圈的呼声越来越高。都市圈作为区域空间组织的一种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将都市圈理论中使用频率较高且易混淆的三个概念(都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进行系统回顾和比较分析,总结出都市圈常见特征、范围界定标准及形成的影响因素,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拓展都市圈理论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国家建设背景,通过剖析国家和地方层面创新发展的形势、梳理国家创新发展主要政策,指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时代迫切性和政策必要性,继而借助已有创新型城市和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实践,明确创新型都市圈"多尺度"、"跨政区"和"超网络"特征以及推进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基础与条件;结合创新型都市圈的特征从内涵、评价及模式三个视角梳理现有关联研究成果,总结形成创新型城市向创新型都市圈过渡的三大研究趋势:从多元化城市走向系统多样化区域,从创新城市建设走向区域创新协调,从资源单点集聚走向资源全面协同;最后评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试论都市圈概念及其界定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都市圈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型空间组织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关注。然而,关于都市圈的概念和都市圈域范围如何界定,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圈现象的研究和论述,给出一个都市圈涵义的较全面的表述,并归纳出都市圈“两大、两高、多通”三项定性原则,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给出一个都市圈域界定的动态三阶段标准。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都市圈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型空间组织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结合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未来空间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理论界及政府部门都非常关注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经济带的发展,它们都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等中心城市有关但界定的标准、分工协作程度、发展的阶段不同。从经济扩散的方式看,城镇空间结构按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的路径演进,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空间开发方式看,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形成城市→经济带、城市→都市圈→经济带、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等模式。  相似文献   

10.
借鉴区域经济极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在构建都市圈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重构了Wolfson指数、TW指数、ER指数和KZ指数,实证测度了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的极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极化特征,表现出以上海-苏州为界的南、北方向两极极化特征,且上海并非上海都市圈极化发展的唯一源头,最后从加速形成创新集群机制、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立足武汉都市圈,引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作为比较对象,运用分形理论,从容量分维、覆盖程度、节点关联性三个方面多尺度比较分析了四大都市圈城乡路网的分形特征及其差异:城乡路网分布密度普遍形成中心—外围梯度衰减趋势,圈际城乡路网分形发育程度存在一定结构性差异,其中双核都市圈分维受测算中心变化影响不大,而多核都市圈分维测算受测度中心和城乡体系影响,表现异常;圈际路网线路覆盖度空间差异较显著,呈现一定的沿海向内陆的地带分异,且受圈域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交流强度影响明显,发育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空间共轭关系;都市圈城乡节点关联比较松散,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同时,空间尺度和城镇建制对城乡路网节点关联维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陈红霞  吴姝雅 《经济地理》2020,40(4):110-118
文章基于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内十大细分行业,选取709家企业,利用其5420个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角度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并比较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都市圈结构的支撑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力"和"选择性"也强化了都市圈城市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依据城市节点特征,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网络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分别属于单中心成长型、多中心稳健型和双中心超前型城市网络,进一步地,节点连通水平由高至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几乎所有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长三角城市网络均占相对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在IT,设计和广告行业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方面,都市圈是优于城市群的.而中原城市群建设直接针对核心增长极的最终目标,又与远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一致的.比较研究证明,郑州都市圈不仅符合日本对都市圈范围的标准界定,而且与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非常相似;郑州都市圈在区位、经济实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国家和河南省两个方面的有关政策支持,更证明了郑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郑州都市圈的建设,也为郑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杭州都市圈建设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已经步入全方位深层次联动发展阶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将是提升杭州都市圈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巨变和国内发展阶段演变,都市圈作为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空间,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国家发展的重要地域单元。文章在对中国都市圈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阐释了在新发展环境中都市圈面临的新价值使命,即都市圈是实现国家空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支撑双循环发展格局、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突破,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重组、推动协同创新的优势单元,构筑韧性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共同成长的治理联盟。最后,针对都市圈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新时期战略需求,对中国都市圈规划和治理提出了若干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霞 《江南论坛》2013,(8):30-30
[本刊讯]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8月3日举行,八市主要领导与会,南京都市圈发展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出炉。《规划》明确,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万亿元。这一规划规划期为2012年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2011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6145.5亿元,占都市圈总量的36%,公铁客  相似文献   

17.
省会城市首位度是衡量城镇规模结构的集中与均衡程度,反映省会城市地位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省会城市首位度的空间差异及变化特征,进而揭示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省会城市首位度省际差异大,首位度均值呈持续上升趋势,西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大,东部地区有所下降;省会城市首位度及变动与省域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相关性不大,与经济集聚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省域经济水平存在着“N字型”的关系。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科学认识城市首位度,走出片面强调“提升首位度”的误区,避免“一城独大”,应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充分发挥首位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运用分形理论来测算辽宁省14个地级市自1996—2007年12年间的城市规模的分维值,作出辽宁省位序—规模双对数坐标图,用q值、D值、首位度指数、首位城市的理论值和现实值之比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辽宁省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形特征(:1)辽宁省地级市城市规模属于单分形结构;(2)辽宁省地级市城市规模分配体系在总体上趋于均衡,而局部出现不均衡的分异;(3)辽宁省首位分布越来越不明显,首位城市沈阳的城市规模在全国达到了高城市化的水平。明确辽宁省城市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优化城市规模等级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域地区日益城市化并进而演化为复杂的环湖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普遍趋势.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对其城市规模演变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揭示.研究表明:①环湖城市群首位城市影响较大,中间城市出现严重断层现象,中小城市数量多且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②环湖区整体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城市晋升为大城市速度加快,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短期内各规模城市之间转型比较困难,首位城市依然占主导地位.③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的理想分布状态,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同时能较好拟合β>1时的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合理.  相似文献   

20.
《经济地理》2021,41(7):10-19
文章以厦(门)漳(州)泉(州)都市圈为案例,通过分析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时序演变特征,认为厦漳泉都市圈东部沿海的资源环境压力显著高于西部山区,近25年资源环境经历了2000年前的起步耗损、2000—2010年的快速耗损、2010年后的趋缓耗损的阶段。识别出资源环境各要素对都市圈的胁迫关系,认为环境污染因子的影响最大,水土资源因子的影响次之,生态质量因子的影响最小,它们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90、0.85、0.75。在资源环境不断施压的过程中,都市圈主要的响应与反应表现为与资源环境高度关联的产业部门产值和产品结构出现了波动调整、产业链条的中低端生产加工环节加快由资源环境趋紧地区向宽松地区转移、承载上述产业转移的建设用地在空间上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并加速向易于接受辐射的地区集聚。最后围绕资源环境禀赋多寡与约束力的强弱关系、资源环境各类要素约束的机制、缓解都市圈资源环境约束的创新方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