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应对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在2008~2009年及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增长,但当2009年第4季度物价开始上升之后,2010年起中央银行又迅速收紧了货币供应,采取了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在内的多项政策措施。目  相似文献   

2.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采取的货币政策退出的原因。重点讨论了后危机时代关于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提出了退出时机的相关条件以及"因人而异"的退出方式。  相似文献   

4.
徐燕 《经济师》2010,(1):57-58
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国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文章对目前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5.
笔者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基于我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和利率传导机制均具有非对称效应.经济扩张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抑制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紧缩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其区制发生明显转换,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6.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政策拐点与开关函数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货币政策操作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其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及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赵进文、闵捷(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通过Terasvirta检验法判定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开关函数的类型,之后基于先进而复杂的T-O-O网格点搜索法,测定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拐点与开关函数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FAVAR模型的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本文采集了从2000年第1季度到2009年第3季度的152个变量的间序列数据,构建房价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FAVAR模型,对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①相较于货币供应量而言,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较为明显,利率和房价呈反向关系.②房价的投资效应强于财富效应,房价短期内存在挤出效应,长期才显示出微弱的财富效应,不同类型房屋价格的投资效应和财富效应有所差异;③房价通过消费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较为通畅.  相似文献   

8.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分别实行了各具特色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增加了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难度。本文采用VAR模型对美日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日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显著影响,并通过M2、实际有效汇率和利率进行国际传导。鉴于美日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或退出会对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冲击,文中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降低美日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或退出对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使用阈值协整方法扩展现有的货币需求模型,度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并进而设定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揭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为: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货币供给过剩且过剩幅度快速增加,其中名义M1过剩12.56%,名义M2过剩11.31%。2009Q3—2010Q3我国处于货币供给过剩机制下,在该机制下,央行谨慎地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相对较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在前2年为正值,在随后近3年为负值。这说明我国现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须谨慎,退出速度不宜过快。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素之一,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研究不仅是金融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物价上升,通货膨胀严重。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在加快,中国M2/GDP比率屡创新高。目前国内的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通胀压力较大。本文在分析了金融危机五年来国内M1与CPI的因果关系后,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SVAR方法对欧央行货币政策外溢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欧央行货币政策对我国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欧央行利率政策与我国物价水平存在正向的同步效应,欧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Granger成因.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两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共同应对严峻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二是提高国内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对称与非对称性研究,近年来在国外金融界十分关注。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和治理经济衰退的效果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运用效果及特点也有明显差别。KimD .H .( 2 0 0 2 )使用Hanmilton( 2 0 0 1 )提出的浮动法,分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他得出的结论认为,1 979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即效果不对称,而在其后这一特征则不够明显。Bruinshoofd和Candelon( 2 0 0 4)使用STR模型和LM统计量检验了欧洲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效力,却得出与美国几乎相反的结论。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是否具有对称性,目前还未见到相关的报道。本文采用LSTR模型和LM检验统计量,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1 993年第1季度至2 0 0 4年第2季度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Fisher-Seater的货币长期中性检验模型对中国1997年第1季度-2009年第4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货币长期导数是发散的,表明货币在长期内是非中性的.基于这一结果我们认为,近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影响实际经济上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2000年7月至2009年12月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VECM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在不同经济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差异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利率对股票市场影响方向不同。在经济扩张时期,股市对利率存在正向反应;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股市对利率存在负向反应。(2)在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供应量变化对股票市场影响程度不同。在经济扩张时期,货币供应量变化对股市影响较小;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股市影响较大。这意味着:由于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背景下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更需要央行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把握好货币政策的量和度。  相似文献   

15.
王馨苹 《时代经贸》2010,(12):155-155
由于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回顾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表现为上半场格式化、下半场匆忙频繁,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将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央行推向风口浪尖。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基本确立。2009年11月11日,央行表示我国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很好地抑制了经济危机的蔓延,并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健康运行。鉴于此种形式,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有待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入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本文就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思路,促进国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8年9月至2009年11月的相关数据,运用GrangerN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货币政策中的货币渠道传导途径的作用效果要比信贷渠道的作用效果好,但在稳定物价水平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的利率都几乎降为零点附近,常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效使一些市场失灵,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纷纷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本文以美国为例,对其应对金融危机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归纳研究,以期为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退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经济体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文章选择研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从经济原理和国际教训的分析入手,运用SVAR模型进行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巴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说明,美国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产生冲击,冲击的程度与两国的经济关联度、经济发展状况、经济金融制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要避免美国的不利冲击,需要推进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经济结构优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目标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内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治理通缩的主渠道是货币政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定义,以通货膨胀率低于1%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那么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