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崔嵬 《金融研究》2018,456(6):47-55
债券回购交易兼具融资、融券属性,是金融机构重要的交易工具,与拆借、现券、衍生品市场具有较强联动效应,也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银行间债券回购作为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流动性、传导货币政策、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国际上转移质押物所有权的做法不同,我国债券回购以质押券冻结方式为主。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质押式回购冻结的债券越来越多,形成了“流动性越好的债券反而越容易被冻结”的现象,制约了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利于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与货币政策传导,影响价格发现与债券估值。两类回购利率比价关系不尽合理,易造成不同类型回购利率之间利差走阔。审慎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两类回购改革,发挥市场自主选择机制,适度调整回购市场格局,完善现有回购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满足金融机构的债券交易型需求,更好发挥债券回购在货币市场中的稳定器和利率锚的作用,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对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参与者信用拆借,债券质押式回购、债券买断式回购,现券买卖,债券远期和利率互换交易六项交易笔数的年度统计,2007年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活跃前100名的机构及排名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琦 《会计师》2009,(10):25-26
<正>目前买断式回购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间债券买断式回购和交易所债券买断式回购。随着银行间市场债券买断式回购交易量的增大,买断式回购及与其性质相同的代持等业务对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产生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梳理银行间债券买断式回购及其性质相同业务的相关制度规定、操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市场供需,全球经济以及回购交易自身等几个角度对近期银行间回购利率不断走低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市场》2005,(2):62-65
2004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交易量有所减少拆借与回购利率跌宕起伏现券市场震荡调整,2004年银行间市场发展迅速.成员不断扩大、交易工具不断创新,交易品种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6.
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的特点和作用众所周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大特点是债券回购占市场最大份额,从市场创立至今都是如此,这也呈现出它的货币市场方面的特点。从2006年前11个月统计看,回购交易为24.5万亿,占市场总交易量的70%多。其中,回购中做得最多、量最大的是质押式回购,相对而言,买断式  相似文献   

7.
银行间债券市场介绍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依托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买卖和回购的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6日。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记账式国债的大部分、政策性金融债券都在该市场发行并上市交易。银行问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包括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两种。债券回购是交易双方进行的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银行间本币市场参与者信用拆借、债券质押式回购、债券买断式回购、现券买卖和债券远期交易五项交易量的年度统计,“2006年度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量100强”的机构及排名如下:  相似文献   

9.
《南方金融》2005,(6):1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的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支持债券市场发展的新政策接踵而来:国债买断式回购、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远期交易、企业短期融资券等新的管理办法出台.涉及面涵盖银行间市场及交易所市场。毫无疑问,央行推出的一系列新政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新的债券及衍生交易品种.必将推动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交易系统对全国银行间市场参与者信用拆借、债券质押式回购、债券买断式回购、现券买卖和债券远期交易五项交易量的年度统计,“2005年度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量100强”的机构及排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回购市场健全成熟与否对于防范流动性危机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对国际回购市场的影响以及各国的应对措施,结合我国银行间回购市场的实际情况研究认为,有必要在我国银行间回购市场引入CCP清算和回购第三方服务,它们在危机时刻能够有效降低回购市场的整体信用风险,维持市场流动性。同时,还应该妥当协调抵押品变现问题,提高抵押品的利用率,以及建立应对金融危机的回购市场监管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债券回购市场以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为主导,近年来交易所回购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债券回购市场成为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个人等众多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的金融市场,随着投资者数量及市场规模的扩张,应对债券回购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审视并寻求进一步完善。文章对国际主要回购市场的情况进行梳理,并提出完善我国债券回购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冲销与电子化交易确认是当今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新兴交易管理业务,代表着危机后场外衍生品市场信息更透明、更集中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内利率互换交易规模的扩大,制约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的因素逐渐显现。为此,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国际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筹备推出了利率互换冲销和电子化交易确认业务。相关业务的推出与不断完善有效提高了银行间利率互换交易的标准化程度,降低了市场整体风险,提高了市场成员的资本利用效率和授信管理效率,是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做市商制度是解决场外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制度性安排,而电子交易平台对场外市场交易效率的提升作用很大。文章考察了美国、欧洲和日本债券场外市场做市业务与电子交易平台结合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商业汇票利率体系主要由承兑费率、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构成。其中作为银行间市场业务的票据转贴现,其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在监管部门加大力度规范会计科目核算、严查逃避信贷规模的票据业务后,买断性日趋明显,其利率更多受到信贷规模影响,与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产生了一定背离;回购式转贴现业务则逐步脱离规模互转方式,近期呈现了较强的资金业务特性,利率水平逐步接轨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一直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具有交易规模较大、交易品种多样化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等特征的市场体系。金融债券市场作为这一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不断创新金融债券产品类型、逐步完善市场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市场功能,见证并有力支持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力度加大。文章按同业拆借利率、质押式回购利率、交易所回购利率、Shibor分别回顾了货币市场主要利率品种走势,指出受境内外、宏微观多重因素影响,2013年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抬升,波动加大;交易所市场活跃度提高,利率走势与银行间市场呈现差异;境外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相对独立,与境内市场利差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货币市场》2010,(10):57-69
2010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创新频出、整体运行平稳。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人民币兑林吉特交易,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业务上线交易,丰富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管理资产的手段。第三季度,货币市场资金面复杂多变,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明显,市场交易大幅增长;银行间国债指数继续上行,债券交易增长明显;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交易趋于谨慎;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整体保持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该文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水平与新兴经济体比较,发现市场的“换手率”偏低,市场交易的功能并不十分突出。通过进一步探索,从实证的角度发现和证明人民币汇率的可交易性不强,表现为汇率本身的波动性不足、市场流动性与市场成交水平弱相关、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存在同质化现象、头寸等管理制度对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具有明显的约束。文章最后研究了发达市场上汇率的交易状态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Swiss National Bank (SNB) provides reserves to market participants via fixed rate tender auctions. We analyze the banks’ bidding behavior and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for the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as well as on the amount to tender. We find that a bank’s bids from the previous day, the amount of maturing repo operations with the SNB as well as the maturing volume on the interbank repo market have for most banks a significant effect. The autonomous factors (government balances at the SNB and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are of only minor importance. A further determinant is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SNB’s auction rate compared to the prevailing interbank market repo rate. Further, the question is addressed whether the bidding behavior changed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crisis of 2007/2008.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a systematic change in bidding behavior in the crisis. This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SNB has addressed the volatile demand for reserves in the crisis with overnight fine-tuning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