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货币市场》2011,(9):81-81
交易确认是OTC衍生品交易的重要环节,由电子平台进行集中、自动化确认取代手工确认(即交易双方签署纸质确认书),目前已成为国际市场衍生品交易发展的趋势。利率互换是当前我国银行间衍生品市场较为活跃的交易品种,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同业拆借中心")于2011年3月28日正式推出了利率互换电子化交易确认服务,同时出台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利率互换交易确认细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市场》2011,(2):82-82
为提高利率互换市场标准化程度。加强交易信息集中管理,降低市场风险,2011年1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组织部分衍生品交易比较活跃的金融机构,在广西南宁召开利率互换交易电子化处理业务座谈会,就利率互换交易确认及合约冲销等问题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市场》2014,(3):77-77
2月18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同业拆借中心”)推出利率互换新交易机制——基于双边授信的撮合交易平台X—Swap,这是同业拆借中心继推出衍生品电子化交易确认、交易冲销以及利息计算服务后的又一项市场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市场》2012,(7):54-61
2012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银行间各市场对各项货币政策操作反应灵敏;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行情呈现慢牛走势;利率互换电子化交易确认和冲销业务正式推出降低参与者操作风险,提高交易效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扩大,且在震荡中小幅走贬并出现贬值预期;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的推出显著改善市场流动性;人民币远掉格局重构,外汇期权趋于活跃。  相似文献   

5.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逐渐趋于严格和透明,标准化和电子化已成为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回顾了场外衍生品电子化交易确认业务的产生背景、发展进程与发展经验,介绍了国内银行间衍生品市场应用电子化交易确认业务的实践,及其对于提高市场标准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以及完善衍生品市场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运行平稳,交易稳步增长。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资金面大幅收紧,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银行间国债指数震荡上扬,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保持较快升值速度,非美货币即期交易显著活跃;利率互换交易量大幅增长,利率互换交易确认服务推出;汇率衍生品市场交易稳定增长,期权产品上线完善外汇衍生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市场》2011,(4):83-83
2011年3月2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利率互换交易确认细则》,与此同时.本币交易系统向市场成员提供利率互换交易确认服务。该项服务实现了利率互换交易确认的电子化操作.通过设置统一的确认流程和标准化的确认书模板,规范了利率互换交易确认的流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市场》2011,(4):84-84
2011年3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本币交易系统顺利升级至2.3.0版本。升级内容以功能扩展为主,一是推出了利率互换(固定浮动互换子市场)交易确认功能;二是完善了提前还本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收益率的计算功能,为进一步丰富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功能、推动银行间市场产品和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系统保障。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推出债券远期以来,我国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在交易产品创新、参与主体培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人推进、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利率衍生品创新,有利于完善产品系列,更好满足市场主体管理利率风险的需求。文章介绍了利率互换期权的作用及定价模型,以期为同业开展该产品运用及定价方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完成了酝酿已久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由此,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新型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本文阐述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利率互换原理,分析了光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第一笔利率互换业务,介绍了国内利率互换业务的开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前景,指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利率互换这一金融衍生品将会成为众多企业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做市商制度是解决场外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制度性安排,而电子交易平台对场外市场交易效率的提升作用很大。文章考察了美国、欧洲和日本债券场外市场做市业务与电子交易平台结合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球约89%的衍生品交易是在场外市场实现的。在场外市场交易方式中,电子交易已成为主流交易方式,其交易模式主要体现为单交易商平台、多交易商平台和交易商间平台。文章对各类模式的内在属性进行比较,对场外市场交易模式的国际经验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指出合理的交易机制能有效促进市场的规模发展和功能深化,场外市场交易模式的国际经验可为我国场外市场发展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交易确认是交易后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电话、邮件、传真等人工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交易确认平台完成。由于人工确认的不及时可能导致交易失败从而增大交易成本和风险,近年来电子交易确认在国际O T C衍生品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梳理和区分了交易确认的概念,回顾了电子确认平台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子交易确认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一直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具有交易规模较大、交易品种多样化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等特征的市场体系。金融债券市场作为这一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不断创新金融债券产品类型、逐步完善市场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市场功能,见证并有力支持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外汇衍生品的品种逐渐丰富。在银行间市场上,有些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品现阶段流动性不高。文章以货币掉期和外汇期权这两种流动性尚不充分的衍生品为样本,通过对其交易情况和市场参与情况的分析,归纳出流动性不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最后从市场组织方的角度提出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衍生品流动性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市场》2010,(10):57-69
2010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创新频出、整体运行平稳。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人民币兑林吉特交易,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业务上线交易,丰富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管理资产的手段。第三季度,货币市场资金面复杂多变,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明显,市场交易大幅增长;银行间国债指数继续上行,债券交易增长明显;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交易趋于谨慎;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整体保持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市场》2012,(12):62-69
2012年11月,银行间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随货币政策转向净回笼,货币市场利率小幅波动;市场降息降准预期减弱,银行间债券收益率曲线下移;人民币对美元即期市场成交价连续涨停,人民币汇率升值势头延续并创历史新高,但市场流动性下降;利率互换成交大增,短期限交易活跃,利率互换曲线全线上行;汇率衍生品市场交投继续活跃,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