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兆响 《经济论坛》2000,(10):11-12
一、世界能源形势和发展趋势 没有能源和原材料,文明也就不会继续存在,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对能源和矿物质需求量持续增长。在过去20年中,世界能源消费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据预测,今后20年仍将维持这一势头,估计年均增长率为2.2%,中国为4.2%。归结起来,世界能源消费将呈现以下趋势。 1.石油时代行将结束。石油能源是有限的,如果对石油的消费仍保持在现有水平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能满足40年的需求。 2.天然气地位不断上升。过去20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增长迅速,今后20…  相似文献   

2.
1.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发展,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一直保持在约7000万吨左右。目前中国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0%,约每天60万桶。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据专家估计,我国石油供需缺口2010年为1.2亿吨左右,2020年为2.1亿吨左右,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将由目前的30%上升到2010年的40%和2020年的50%。  相似文献   

3.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之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我国制定了到2020年的目标,即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要降低40%-50%,可再生能源比例增至15%,中国如果要达到减排40%的要求,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增长速度要达到每年20%-30%左右,而目前,我国可再生资源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上升发展空间无比巨大,新能源领域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将是中国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学术界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以线性关系假设为前提,并未对这一假设是否合理进行严格的经济计量学检验。本文率先将近年来发展的非线性STR模型技术具体应用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规律,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并可以通过LSTR2模型来表达。(2)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当GDP增长绝对下降时,能源消费比GDP有更快的下降速度;当GDP增长率不超过18·04%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9592;当GDP增长率超过18·04%时,能源消费较GDP有更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完全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因此,应尽可能地避免经济的负增长和超高速增长。(3)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56—1976年间,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1977—2005年间,则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清洁能源发展、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斌  陈宇芳  沈小波 《经济研究》2019,54(7):188-202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清洁能源发展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清洁能源发展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回答这两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1979—2016年的真实数据和2017—2030年的预测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可加回归模型深入探究清洁能源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纯从线性角度来看,清洁能源发展没有起到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清洁能源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也是有限的。非线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发展阶段,清洁能源发展对东中西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明显。因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清洁能源在不同发展阶段发挥的不同作用、因时施策,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发展在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中欧能源合作与欧盟同俄罗斯或中亚等地区的合作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欧盟和中国之间并不存在"消费者—生产者"的关系,相反,两者目前甚至还在为保障各自的经济增长而争夺有限的能源资源。然而,气候变化给未来世界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成为中欧能源合作的基石,中欧能源合作更多是探讨欧洲如何帮助中国调控其对能源的需求,从而降低其给世界气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减少双方在能源供应上的压力和竞争。本文旨在梳理中欧能源关系的缘起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介绍中欧能源合作开展的关键领域,分析合作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并为中欧能源合作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伟  金一 《经济地理》2020,40(2):31-40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为厘清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复杂影响,文章构建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三者的时序演进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2001—2016年,能源利用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较弱。经济增长水平发展趋势良好,但仍然存在地区差距。生态环境各地区差异明显。②空间格局上,能源利用呈现出以点带面的特征,经济增长整体呈现东部大于中西部的特征,生态环境前期南方落后于北方,后期各省市得到平稳发展。③东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呈现出经济增长大于能源发展,且首期至中期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而言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大致持平,在首期和中期时冲击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上呈现出能源发展大于经济增长,至中期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结构分解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加速增长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07年间,中间产品投入结构变化和经济规模扩大是导致中国能源消费近年来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在行业层面上,我国能耗加速增长主要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近年来迅速发展有关;(3)不同最终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对于能源依赖程度不同,中国经济依存结构变化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导致能源消费近年来出现加速增长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十一五”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预计分别增长4.3%和4.4%,而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4.3%。其中,发达国家在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2.6%和3.0%,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2.9%;  相似文献   

10.
在今后数十年内.世界将继续严重依赖油气的大规模供应。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参考方案的需求预测,世界能源政策若无改变,油气在世界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将由2002年的约57%提高至2030年的60%。结果,在这30年里油气需求将增长近70%。即使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以解决环境和能源安全问题,与IEA参考方案预测相比,世界石油需求也只会降低11%。天然气需求只会降低10%。此外。世界现有产地的产量不可避免地会以每年约5%的速率下降,这要由新的供应来补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以油砂矿、页岩气、煤层气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已引起世界能源巨头的广泛关注,未来数年将迎来发展新热潮。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产量有望达到千亿立方米。从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看,化石能源大约占世界初级能源消费量的88%,其中石油35%、煤29%、天然气24%。世界经济和工业体系对化石能源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世界生物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生物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方行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成都610074)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地球上可供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日趋枯竭。鉴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有限性,人类不得不在可再生能源上...  相似文献   

13.
肖宏伟 《发展研究》2016,(10):24-28
今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能源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供需呈现“减煤稳油增气”发展态势,上半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1.1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46个百分点.展望下半年,受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和能源需求季节性因素影响,能源消费增速将有所回升.预计全年能源消费43.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3%,增速较2015年提升0.4个百分点,“减煤稳油增气”的态势仍将延续,能源结构继续优化,能源供需总体宽松.下半年能源行业亟需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生改革,从增加能源合理有效投资、调整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深化能源国际合作三个维度发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提供能源安全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两个指标入手,分析能源消费与甘肃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像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闻存在协整关系或长期的均衡关系;而能源消费强度呈理逐年下降的趋势,与经济增长之阍呈负相关,能源消费强度降低1%,经济会相应增长约1.5%。甘肃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很强的依校性,近年来能源的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但总体的消耗强度仍旧较高。随着未来经济的增长。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能源消费必然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推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78—2008年山西省的GDP、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的数据,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能源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能源供给总量均对GDP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山西省能源消费和能源供给一起构成了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单向推动引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生产总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最后,提出了发展山西省能源经济及探索循环经济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预计到2035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34%。届时,全球每年在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预计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英国是一个积极发展低碳能源的地方,能源产业产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9%,能源产业的投资占英国总投资的9.9%、工业投资的51.8%、年度商业研发开支的3%。截至目前,英国每年出口价值约300亿美元的与能源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其中低碳商品和服务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约为14115万亿瓦时,其中85%来自化石燃料或核能。初级能源的一个最重要的消费者是电力部门。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将增长20%,如无有效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14%。根据《京都议定书》,欧盟承诺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90年低8%,为此,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要从6%升至12%,并提高能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解决方案不仅仅包括技术手段,还包括改变能源输送和利用的潜在方法。因此,促进能源部门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本报告总结了碳排放占全球总量近80%的18个国家的经验,并结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展望,预测了未来十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总量决定于经济增长、能源强度的变化以及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等三方面因素.本研究表明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速虽然会比以往降低,但仍将保持在年均7.1%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可比发展阶段的情形相比,我国目前能源强度水平并不高;我国制定的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的力度,也丝毫不逊于发达国家在可比发展阶段上的实际轨迹;未来在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方面,我国尚有可观潜力.综合看,我国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将带动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但未来十年总排放量尚不会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消费以一次性能源为主.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能否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课题.本文以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将能源消费纳入生产函数,基于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北方和南方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小的差异.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就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亮  赵涛 《技术经济》2013,(11):99-104
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1980—2009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冲击效应和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可再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受其他变量的冲击均表现为正效应;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冲击对碳排放的影响微弱,而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强而持续,且前期波动剧烈但后期平稳;受碳排放的影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累积冲击效应为负,而且正负冲击效应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