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马彦琳 《旅游学刊》2005,20(1):63-67
本文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这个主题,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发贵州省乡村旅游产品进行了分类讨论,指出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贵州省乡村旅游只有沿着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才有希望把贵州省建设顾国内、乃至国际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2.
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经验研究文献忽视空间相关性而导致的研究结论偏颇问题,文章采用经济学较为前沿的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9~2009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大部分省份处于高-高和低-低类型区;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传统面板回归模型没有考虑空间相关性,高估了这一作用;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3.
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研究——以八达岭长城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的概念和关键指标、界定模型,并选取八达岭旅游区作为典型案例区,旅游区周围的6个村落为样本点,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而获取了旅游经济指标的实测值以及样本空间坐标。然后运用旅游区经济影响指数模型和旅游区经济影响域域值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和范围的分析。结果发现,基于户均旅游直接就业和收入标准化值的八达岭旅游区旅游经济影响域域值为2.84千米,该值代表了八达岭旅游区经济辐射范围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刻画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并探讨了空间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众的"新旅游",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2,17(6):64-70
本文对普恩博士提出的新旅游理论及其预测提出了质疑 ,在新旧旅游的划分、大众旅游的性质和作用以及与替代旅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与普恩博士迥异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 ,大众旅游是一个相对概念 ,随着时间推移 ,大众旅游可能发生整体性的进化 ,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个性化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但大众旅游与“新旅游”作为旅游消费的两极不仅是永远不会被相互替代 ,而且“新的”大众旅游还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非大众型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起源、概念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波  桑慧 《旅游学刊》2000,15(3):51-54
近年来,Alternftive tourism频繁出现在有关学术刊物上,人们一般将Altenative tourism译为“选择性旅游”或“可替代旅游”。笔者认为这种译法并不能准确地表达Alternative tourism的涵义,而且人们也没有进一步说明Alternative tourism的内涵和特征。本文通过分析Alternative tourism的起源、概念及特征,探讨到底什么是Alte  相似文献   

6.
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季节性的含义、测度、成因和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缓解旅游季节性的措施和方法。近年来渐渐兴起的反季旅游成为应对旅游季节性的有效措施。深刻理解反季旅游的内涵和特征,努力实现反季旅游常态化,能有效解决旅游季节性造成的产业失衡问题。但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反季旅游的研究成果却十分有限。文章的主要工作是对旅游季节性和反季旅游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对反季旅游研究和开发的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对气候与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回顾;其次,对旅游季节性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反季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剖析和界定,并重点对利用反季旅游缓解季节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我国反季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The involvement of host communities (or destination residents),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 the creation of a “Just Destin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st community perceptions about obstacles to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ombok, Indonesia,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institutional influences on tourism opportunities and issues. Purposive and snowball sampling techniques targeted separate groups of destination residents who live in a developed tourism destination, a less developed tourism destination, a remote rural village far away from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well as a grou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qualitative questionnaires and observation, and were analysed using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ree main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hibit hos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tourism agencies, private sector providers and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perceptions of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ourism.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state tourism agencies and private sector providers resulted in a lack of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limitations on host community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 in the training of state tourism agency employees, better coordination among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improv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ourism operators.  相似文献   

8.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教育蓬勃兴起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从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教育结构体系以及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中国旅游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简略综述。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有关旅游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任唤麟 《旅游学刊》2014,29(10):116-128
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成果陆续出现,目前尚无有关研究的全面综述。该文分别对早期中国古代旅游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旅游史、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与旅游经济研究现状做了概要梳理,并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认为1997年以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有所发展,现有成果的研究重点分别为中国古代以及明清、唐宋旅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旅游史、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学。基于以上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视域、理论、方法以及实用性评价标准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赵磊 《旅游学刊》2012,27(6):20-32
文章构建了两个衡量旅游发展的代理指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旅游发展、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整体层面上,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然而这种正向关系的影响效应较小;旅游发展滞后项并不显著,意味着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促进作用的动态持续效应并不明显,导致在一定时间段内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呈倒U型的影响关系.在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中部地区同样存在上述正向影响关系,但估计结果显示这种关系并不十分稳健;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关系则不显著.针对上述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我国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年度数据,在分别对其总量和增长率序列进行定量探讨后,运用双阶段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动态过程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转移分析。结论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均大体呈不断攀升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呈U形变化,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呈周期性变化特征。(2)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维系快速(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要强于其保持低速(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维系快速(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要强于国际(国内)旅游收入。(3)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国际旅游收入,当其增长率较高时,通常都会存在潜在的较大不确定性,当其增长率较低时,所面临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也较小,国际旅游收入快速(低速)增长时的波动性显著强于国内旅游收入快速(低速)增长时的波动性。(4)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仍然具有持续攀升的强劲势头,同时也将会伴随较大的波动性,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维持平缓低位推进的可能性较大,与此相对应的波动性较小。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es and industry growth. Drawing on a longitudinal database of 481 tourism strategic planning documents, a sampling framework is used to map tourism strategies,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es and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c themes to tourism region by year (across a 10-year cycle), as well as to compile corresponding tourism jobs and visitation growth data. Exploratory bibliometric visual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reveal that regions with a tourism strategy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to support entrepreneurs predict tourism growth, specifically strategies for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incubation program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efficacy of tourism incubation programs for stimula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regional areas and as a mechanism to stimulate recovery from global crises.  相似文献   

15.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旅游产品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愉秉 《旅游学刊》2007,22(10):82-88
目前学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择取如下问题加以讨论:旅游产品是否包含媒介要素、是否是一种经历或体验、是否是商品、是否包含目的地出售的实物形态商品以及是否包含旅游资源.本文认为,媒介要素是旅游产品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把旅游产品看作经历或体验,旅游产品是商品,旅游产品中不包含旅游地出售的旅游纪念品等实物形态商品,也不包括旅游资源.本文着重讨论了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提出旅游资源不是旅游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而是、也仅仅是旅游产品生产要素中狭义的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发展与演变——以南宁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随着区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多经历了旅游依托地向旅游集散地的发展历程.这种演变使旅游中心地所在的旅游区域随之形成旅游中心地体系,且其在此旅游中心地体系的等级也随着这一发展历程向更高等级演化.把握好旅游中心地这一演变发展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是区域旅游规模不断扩展且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值得深入研究。该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与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质量、品牌价值、品牌忠诚的结构关系,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结构模型。以湖南省凤凰古城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基础数据,分析发现:旅游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质量通过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与品牌忠诚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产生显著影响,证实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二阶驱动因素模型。具体来看,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最大,而旅游目的地品牌忠诚和品牌资产关联度最大。根据研究结论得到管理启示:第一,全面认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驱动因素,综合递增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第二,着力突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注重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第三,认真建设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关键内容,致力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忠诚。  相似文献   

19.
《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advent of China’s aging society, the elderl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ourism activities and tourism consumption. Senior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standards related to senior tour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ior tourism industry, which reflects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f senior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senior tourism policy formulati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senior tourism policies and standards,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tourism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