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自2001年起,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每年技改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每年均有新品面料推出。凭借技术优势,该公司产品多次获中国流行面料入围奖。该公司利用已有麻纺设备开发出了竹原纤维、菠萝麻纤维、秋葵纤维等一系列新型功能性纤维产品,找准了自已的市场定位,赢得了市场。近期,该公司开发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发布的《促进我国麻纺织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麻类纤维先进加工技术应用项目的推广,其中包括苎麻生物脱胶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物理脱胶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类纤维精细加工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纤维加工及纺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亚麻纺织无氯煮漂和亚麻纺织工厂通风除尘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类纤维及纺织加工的节水、节能和废水治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目前,我国部分麻纺企业在苎麻脱胶、亚麻漂白等方面取得了很  相似文献   

3.
麻纺     
10月27—28日,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吴江市人民政府在江苏吴江震泽召开“第二届中国国际麻类纤维纺织技术与发展会议”暨“震泽麻纺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以“创新、合作、拓展”为主题重在促进麻类纤维(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开拓国内外市场。据主办方介绍,会议将邀请国内外各麻纺组织及种植、纺织加工、印染服装、贸易流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世界各国的麻纺织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交流,介绍麻纤维纺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  相似文献   

4.
2012年,我国麻纺织品进口大幅下降,出口也有所减少,麻纺行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同时,麻纺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这些不利因素都令麻纺产业在发展中困难重重。在行业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专业从事优质苎麻纤维、纱线、高端苎麻制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精细管理以及重视环境保护等手段,  相似文献   

5.
符叶 《中国纺织》2006,(10):156-156
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新丝路模特机构担当服装演出制作的“中国麻时尚周”主题活动将于10月18日,25日分别在北京、上海两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举行。活动内容囊括“麻时尚周”活动揭幕仪式,参观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麻纺面辅料专业区,第二届中国国际麻类纤维纺织技术与发展会议,  相似文献   

6.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麻纺织市场拓展会议”上,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再次强调,麻纺织行业要倡导“大麻纺”的行业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展“大市场”。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就此,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记者:近一个时期,您多次谈到“大麻纺”,请问“大麻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倡导“大麻纺”重要意义在哪里?张世平:首先,我所说的“大麻纺”不是讲“规模大”,与棉纺、化纤等行业相比,麻纺是个小行业,纤维加工量在整个纺织行业中仅占1%。我所说的“大麻纺”是指麻纺产业链结构的整体,包括麻的种植、麻…  相似文献   

7.
90%的消费者对含麻服装感兴趣,然而多数人对麻的认知却仅停留在"亚麻"这一类品种上。欧盟市场遇冷,以出口为主的麻纺企业日子并不好过。然而,很多麻纺企业依旧乐观积极,并把目光转移到国内市场上。有条不紊地推广麻文化、加强适销对路麻终端产品的开发、发展渠道、打造企业品牌,成为众多麻纺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辽宁辽阳麻纺织厂针对黄(洋)麻纤维化学组成份和特点,对麻纤维用碱化法进行化学改性,以降低木质素,果胶质,纤维结晶度,取向度和初始模量,提高纤维支数,柔软度,卷曲度,断列功,从而提高纤维的可纺性。下面介绍黄(洋)麻纤维改性的关键工艺技术。 一般采用碱化法改性后的黄(洋)麻纤维质量稳定,工艺工装设施投资少,成本低,便于操作。碱化法的工  相似文献   

9.
中国麻纺行业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只是占据了很小的一隅。但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非棉类的麻、竹纤维纺织发展。无疑,从国家导向层面来说,这对麻纺的发展是个很正面的信息。麻纺的发展该如何发展?如何真正使麻纺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在28 10中,对麻纺存在的迫切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做了详致的指导。此次,本刊邀请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为我们解读28 10中的麻纺项目。张理事长从分析我国麻纺主要种类——苎麻、亚麻、黄麻、大麻等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苎麻纤维精干麻切断,棉纺成卷,苎麻纺梳理,亚麻纺湿纺等新工艺流程组合,开发生产高品质苎麻纱。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我国几千年的植麻历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麻素有"中国草"之美称。我们应把开发利用麻类资源提高到战略地位来认识。由于麻类纤维的优良特性,使得在崇尚自然、想往绿色的今天,倍受人们宠爱。利用非耕地植麻也避免了粮棉争地的矛盾,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了纺用纤维,还保持了水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文章指出,我国原麻种类繁多,适宜种植地域辽阔。应采取南麻北棉的种植布局,把我国西南部和西部高山草地等地域的宜麻非耕地发展成为麻基地。为此,在政策上应采取相应的诸如减免税收、设置专项发展基金等扶持措施,确保农民的植麻积极性。要在拓宽麻纤维的应用领域上下功夫,在衣着、装饰、产业和特殊用途方面拓宽应用范围,在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方面予以倾斜。文章还提出了建立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普及植麻先进技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建立植麻发展基金等确保麻基地健康发展的建议。文章最后指出,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在现有麻纺企业未完全开工的情况下严禁建新厂,同时对老厂要进行整顿改造。  相似文献   

12.
无需占用良田,无需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迅速的麻类纤维作物让麻纺行业天生具备了生态产业的潜质。然而,麻纺行业真正成为生态产业的标志是有一大批麻纺企业,它们不仅能生产出满足服装、家纺、产业用等多领域需求的麻纺产品,同时在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力求实现绿色环保。在去年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榜单中,我们能看到一批这样的麻纺优势企业。  相似文献   

13.
出口不断增长、比重缓慢下降、终端产品增长快、多哥市场引关注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我国麻纺行业在产品结构上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说,由于市场的拉动作用,麻纺业向下游产业延伸的趋势日益显著。麻制床上用品、麻制盥洗织物、麻制装饰织物、麻制服装  相似文献   

14.
麻纺织业是我国具有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从作物种植、纤维纺织加工及废弃物处理过程均具有生态产业特征。我国麻类纤维资源丰富,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规模和出口居世界首位。发展麻类纤维原料对改善纺织天然纤维原料结构、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麻纺织品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符合消费时尚潮流,目前麻纺织品市场,特别是国内麻纺织品市场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为了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大力推动麻类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在我国麻纺行业“十一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纺织》2011,(5):100-100
在3月31日~4月2日举行的中国国际纱线博览会上,吉林化纤子公司河北吉藁化纤责任有限公司推出的竹莫代尔纤维、铂金纤维以及圣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目光。  相似文献   

16.
麻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纤维,麻纺织品和服装具有卫生、健康、舒适的服用特性,麻纺织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麻类可再生纤维资源,对改善我国的纺织纤维原料结构,实现"扩大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的结构调整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麻纺  相似文献   

17.
此次考察给麻纺行业带来了积极信号,基于今年麻纺行业" 创新终端产品 开拓内需市场"的主基调,以新申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麻世纪流行面料研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麻纺企业在产品、品牌、文化、技术创新、产业链方面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他们业已成为麻纺行业拓市场、扩内需道路上的先行者,一些成功经验引来行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麻类纱线主要用于出口,亚麻、大麻纱线出口欧美,苎麻纱线出口亚洲,这次麻纱企业参展体现了麻纺企业开拓内需市场的决心。高效、低耗、环保的麻类纤维纺纱技术是麻纺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31圣麻纤维是麻材为原料,采用专利技术加工的一种新型纤维素纤维,该纤维具有干湿强度高、吸湿透气性好、抑菌防霉等特性,织物具有手感滑爽、悬垂性好、色泽亮丽、布面组织丰满圆滑的特点,是一种新型、健康、时尚、绿色环保的生态纺织纤维。一、圣麻纤维发展前景我国是世界产麻大国,麻资源丰富,以黄麻和红麻种植面积为最大,其产量居世界第三。麻材是一种天然的绿色环保纤维,舒适、透气、抑菌,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由于麻材单纤维长度仅有2-5mm,不能直接用于纺纱,只有采用工艺长度制造,在纺纱及后整理上受到限制。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采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纺织》2004,(3):16-16
为促进麻类纤维(韧皮纤维和叶纤维)资源和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和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将于2004年3月30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中国国际麻类纤维及纺织技术与发展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