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5,25(5):593-599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长三角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新区域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区域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新区域主义产生和对比新旧区域主义的基础上,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以新区域主义理论为指导,完善考核体系,形成协调机构,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区域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4.
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新区域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学术思潮,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理论精髓,其主要观点在于对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规律和机制的具体描述,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区域合作极具借鉴意义。本文从中观的区域经济学层面分析总结了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指出区域合作的必然性,并从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我国实行区域合作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
20世纪80年代以业,区域经济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连片贫困区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志明  雷亿辉 《经济地理》2011,31(4):646-650
文章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导向,从新区域主义视角提出了我国连片贫困区开发应实施产业倾斜、拓展新产业空间;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推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7.
竞争性区域主义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区域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该概念包括地方政府、私人部门和非营利团体在更高管辖水平上的协作,其集中点在经济的发展成果上,其目的是保障大都市区域的全部潜在利益。本文系统回顾和梳理了竞争性区域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评述了竞争性区域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的实践,并就竞争性区域主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苏舟 《经济师》2007,(11):95-96
文章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区域一体化问题,首先对区域一体化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其次,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进程,最后,探讨了区域一体化中的——"安全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曾武佳 《经济学家》2005,(5):123-125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区域主义”对现代会展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这一术语由诺曼·帕尔默最早提出,是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单一法案的出台与实行,特别是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以地区为中心聚合发展,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现象越来越突出,并且与之相伴出现了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区域合作的新浪潮。一、现代会展已成为区域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方式新区域主义是与全球结构性变化和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域合作浪潮,其中,区域合作网络的构建是关键所在。1999…  相似文献   

10.
"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及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蓬勃发展使WTO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文章解析了"新区域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背景及原因,指出了其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根源,厘清了多边贸易体制通过管理区域贸易协定以协调二者冲突的行事思路,并根据上述研究重新定位了"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指出全球化再造过程中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界研究方法的巨大变革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通过对美墨加协定、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东亚一体化RCEP协定的研究,论证了区域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RTA本身与WTO是否一致,梳理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的争论,得出北美和欧盟的区域主义是全球化的“绊脚石”,更多是替代作用且具有防御性,而东亚的区域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垫脚石”,发挥互补作用且具有开拓性,RCEP在内容上是WTO的升级版,在范围上是WTO的降级版,中国未来在WTO改革、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将担负更大的使命,通过新区域主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治理与改革,从“外围”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关系领域陆续出现了多边主义、区域主义和双边主义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着这些相关名词,然而对于它们的确切概念却莫衷一是。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英  杨桂英 《经济前沿》2010,(3):96-100
文章探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讨论香港的产业结构竞争力优势、区域运行机制竞争力优势、区域制度竞争力优势、区域文化竞争力优势及区域生态环境竞争力优势,分析制约香港经济发展的三大"软肋":产业结构转型与相应的资源支撑不足、"积极不干预主义"政策尚未寻找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的"支点"以及与珠江三角地区资源整合尚存一定的制度障碍,并指出增创香港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扬长"与"避短"。  相似文献   

14.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区域治理: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涌现,日益呼唤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开展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调与合作为基本内容的区域合作。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治理不完全,区域内多元利益相关者在治理主体结构中缺位或虚位。通过新区域主义视角的评估,显示我国的区域治理实际上是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合作。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适时推动区域政府管理走向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区域主义从性质上根本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区域主义;传统的"垫脚石-绊脚石"理论以及维纳经济学,如今已不再适用于分析全新的区域一体化;相比较20世纪的区域主义,21世纪的区域主义在对世界贸易体系启示方面有着不同的意义。本文旨在依据这些事实提炼出一个论点,从而指引出一条全新的方式来思索当今的区域主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经济转型的研究,长期以来为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重视.针对中国正从国家层面经济转型向区域层面经济转型过渡的背景,本文着重从研究区域层面经济转型出发,探讨国内外经济转型的流派和理论范式,再基于区域经济理论来对中外区域层面经济转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为中国区域层面经济转型和区域政策制定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浅谈区域税收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税收决定了区域发展,反过来区域的建设发展也决定着区域税收,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税收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区域税收分配失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经济如何完善区域税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寒 《经济论坛》2004,(12):151-152
区域发展理论有众多的不同流派,影响较大的有历史经验学派、现代化学派、激进学派、乡村学派等。本文侧重于对历史经验学派区域发展理论做一评介。历史经验学派区域发展理论大多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其代表性理论有部门理论;输出基础理论;区位发展延迟假说;区域创新扩散理论等。  相似文献   

19.
在区域经济整合的大背景下,本文对呼包鄂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呼包鄂地区区域合作现状,主要从产业结构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科研技术方面,探讨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热点,继而从三方面分析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指示和精神,即: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时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