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敏杰 《农业经济》2007,(10):56-57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组织方式,是市场组织的构成之一。本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模式——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内涵、产生原因及优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会导致的制度失效,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不足,因此,本研究认为选择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配套协调实施模式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权益常常受到侵害,保障农民权益的制度供给不足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运用诱致性-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分析造成供给不足的原因,在诱致性制度变迁方面主要有农民谈判组织成本高、制度收益的外部性等两个原因;在强制性制度变迁方面主要有政府的偏好和有限理性、知识的局限性、制度的成本收益和集团利益冲突等四个原因.最后,提出组建“农民协会”,解决制度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3.
科技特派员制度进展情况分析——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我国广泛开展以来,极大地提升了农村科技生产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资助了中国15个省、30个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本文将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前后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对比,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退耕还林的制度变迁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西部退耕还林应该起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交替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目前,西部退耕还林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的进程。问题的症结在于西部地方政府的利益缺乏合理的保障机制。因此,推进西部退示耕还林工作,必须推拉并举。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的格局与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以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及其变迁作为完整个案,从制度结构、变迁过程等方面,证实这是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反复交替,并渐臻二者协调配套之佳境的过程;并验证了作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只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协调配套实施,才能化解强制性变迁带来的产权低效和“制度失败”,以及诱致性变迁难免存在的“搭便车”等问题,才能渐次形成制度变迁的最佳格局;因此,未来的农业合作制度变迁无疑应沿着这一理性路径迈进  相似文献   

6.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税费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产出最大化和租金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制度变迁。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由我国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更具体地说,农村税费改革实际上是一次需求回应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并酿成了多起震惊全国的恶性“农税案件”。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就是中央政府对农民强烈的减负需求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文章运用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主要的两种土地流转模式——成都温江模式和山东宁阳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土地流转模式的特点,提出了新疆应遵循诱致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政府"的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诱致性变迁的特点,其发展需要强制性变迁的引导.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角度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应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垦科学院自2002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经过10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新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了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制度变迁理论,并应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关系原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以及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方法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要使天然林保护工程得到彻底贯彻实施不仅需要在政治思想上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而且必须对受损失的人进行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11.
新疆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于2002年开始启动,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特派员制度合作项目的重点省份之一,其发展速度和经验特色在全国处于典范的地位。本文深入分析了新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现状及问题,构建了宏观调控机制、供求均衡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投融资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6个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形式,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其制度本身也存在着诸如服务范围有限、运作经费不足以及功能单一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中加以重视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不同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变迁方式 ,即基层组织主导的混合型制度变迁模式。文章通过对南岭村两次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具体分析了南岭村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以及基层组织、权力中心和村民三方之间的博弈过程 ,并且说明了权力中心对基层组织自发的制度变迁进行事后追认的理由 ,最后论述了地方精英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本文的启示是 :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原则 ,更多地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 ,发挥地方精英的作用 ,进一步搞好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湖南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壮大各级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推进了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文在分析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其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县域柔性引才工作实践提出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地制度发展的制度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对50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  (一)有关制度变迁的几个重要概念 新制度学派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将制度定义为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而制度变迁则是指一个追求潜在利润的渐进的制度交替过程(诺斯,1990)。它可以分为两类: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林毅夫,1989),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私有林发展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私有林是在集体林业产权改革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集体林权改革通过一系列林业政策、林业法规的推行,强制性改变私有林的产权内容、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以交易成本的变化为传导作用,在制度环境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出现友好型诱致性制度变迁,促进私有林发展.因此,下一阶段政府在促进私有林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方面既要考虑交易成本的降低,还得考虑相应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总结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决定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一个较清晰的路径,即改革始终沿着市场取向、明晰产权、稳定地权的方向演进;(2)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源于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即弹性的中央政策制定、渐进式的地方实施以及具有学习效应的农户认知三者的有机互动,并体现出制度变迁的"共生演化"特征及其蕴含的"适应性效率";(3)新制度经济学是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变迁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质上的静态性以及国家理论的缺乏,难以对现实世界的各类制度变迁给出一般化的解释。研究结论:基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整合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工具,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一个真正动态的制度变迁模型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水权制度变迁的分析,认为我国古代水权制度的特点在于:古代水权制度是统治者偏好的体现,并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古代的水权制度以国家正式制度为主,以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为补充;意识形态成为推进或阻碍水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力量;技术进步导致要素价格发生变化,诱致水权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9.
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持续低迷.本文试图从制度构建的两种类型--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有效需求能力培养之关系这一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指出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构建更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也即更有利于有效需求能力的增长.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规律,分析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取向。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集体、农民4方动态进化博弈模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各利益主体博弈进化关系特征及约束条件。研究结果:生成了各利益主体进化博弈关系表及策略对比趋势图。研究结论:(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以中央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2)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过渡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顺应这种趋势;(3)农民集体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中央政府策略选择不完全的产物,其产权关系不清、权能缺失。(4)应该有针对性地完善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促使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由城乡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